米勒(农民画家) 江铭辉 五梦网
图1: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法国人,1814~1875)
米勒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写实主义画家,他的绝大部分作品是表现农民生活,他以质朴、严肃的艺术语言、柔和协调的色彩、生动有力的人物形象、歌颂普通人物的日常劳力与作息,描绘农民的贫困和纯朴。因此赢得「农民画家」的谆尊称。代表作有<拾穗>、<晚钟 >、<播种者>等。
米勒生于公元1814年,法国诺曼底海岸瑟堡附近的格鲁希村(Gruchy),他的童年正好是拿破仑帝国崩溃,旧封建王朝复辟,反动荡不安的黑暗时期。家中世代务农,兄妹8人,生活穷困。米勒从小就随父亲种田,在艰困生活的磨练中,他自己耕种土地,对田地上辛苦勤劳耕种的人,产生一种亲切感。也为他日后给现实主义画家打下深厚基础。
他从小就喜欢绘画,并且显露他的才华。他的父亲很真惜他的天份,就送他到瑟堡学画,可惜不久父亲病死了。不得不中断学习,18岁那年,他画了一张木炭素描「弯背的老人」,说明他的确有绘画的天份。
22岁时他得到奖学金,到巴黎社拉落修画室学画,同时也到罗浮宫研究名家的做品,米勒早期的作品多半是肖像画或以神话为题材的画品,在当时,这些题材的作品,较受欢迎,且较为人收购。
虽然如此,官方的沙龙一直对他的作品不欣赏。使他在巴黎待了12年,疾病和穷困老是缠绕着他,妻子也病死了。他毅然离开巴黎,回到故乡。后来米勒又娶一位善良的妻子,重新回到巴黎,为了生活,他有时不得不违背艺术家的良心,画一些迎合时尚的作品。这样时常使他感到痛苦。
后来他对这些公式化的作品觉得厌倦了,开始怀念童年时代农村的风景,
和那些勤劳朴实的农民,他开始放弃那些虚伪的神话,趋向平淡、朴素的写实主义,表现以农民为主题的绘画。
1849年,米勒带了他的妻子小孩。迁居到荒僻的农村「巴比松」(Barbizon)去,在那儿先后已经聚集了几个厌弃都市生活,回归自然的画家。米勒很快的参加了他们的工作,以农民和农村为题材来创作,后来人们都称他们为「巴比松派」画家。
1859年,他完成了最杰出和最著名的一幅画<晚钟>(图2),画中藉着落 日余晖,映出一片黄金的色彩。照耀在一对农民夫妇粗糙衣服和田畔上。有点像宗教画的风格,画中人低头合十虔敬地站在田野上祈祷,远方有一小山丘,隐约耸立着教堂班的建筑物,显然他们听见教堂传来晚祷的钟声。马上丢下正在操作的工具,停下来向上帝祷告。
图2:晚钟,1857~1859画
此画洋溢着浓厚的宗教勤情怀,即使你没有宗教信仰,也会被画中情景所感动。那荒芜的田野,纯朴虔诚的农民,宁静的气氛,戏剧性的光线,都带着强烈的浪漫色彩,因此也有人称他为浪漫主义的画家。
他大部分的画,生动表达农民忙碌的生活,在农田默默的工作,早出完晚归。他的画中,可以看到这些劳动者朴实、勤劳的美德,是其他的画家表现不出来的。他的名作如 「拾穗」(图3)、「晚钟」、「播种者」(图4),成了经常被人赞美的作品,也成了农民生活的象征作品。他的作品和巴比松派描写大自然画家的作品,都深深的影响到近代欧洲艺术的改革。「播种者」是米勒到巴比松的第一件作品,画中他描绘一个身材魁梧的农民,大步的在田野播种,他左手抱着一袋种子,右手大力挥撒谷物种子,身体与田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表现农民卖力耕种的精神。
继「播种者」后,米勒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拾穗」,这是寻常农田景象,在秋天和缓的阳光下,三个农妇,弯腰拾起收割后遗留的麦穗,背景是推积如山的麦堆,衬托农妇的贫困。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艺术成就。可惜仍然召到艺术批评家的责难。为了生活米勒只好廉售许多他的杰作,「拾穗」以2000法郎卖出,「晚钟」以1000法郎卖出,但后来他成名时,「晚钟」却被一名美国人以50万法郎买走。
图3:拾穗,1857年画
图4:播种者,1850年画
1867年,米勒在巴黎世界博览会中得到首奖,1869年,米勒54岁时得到政府颁发的勋章,他的声望渐渐提升,有人向他订购作品了,然而此时他因为长期艰苦工作,身体衰弱到极点。1874年,法国政府请他绘制庞杜昂教堂壁画,他刚着手作草图时就咯血病倒。1875年1月30日,去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