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勒(農民畫家) 江銘輝 五夢網
圖1:米勒(Jean Francois Millet,法國人,1814~1875)
米勒是法國19世紀著名的寫實主義畫家,他的絕大部分作品是表現農民生活,他以質樸、嚴肅的藝術語言、柔和協調的色彩、生動有力的人物形象、歌頌普通人物的日常勞力與作息,描繪農民的貧困和純樸。因此贏得「農民畫家」的諄尊稱。代表作有<拾穗>、<晚鐘>、<播種者>等。
米勒生於西元1814年,法國諾曼第海岸瑟堡附近的格魯希村(Gruchy),他的童年正好是拿破崙帝國崩潰,舊封建王朝復辟,反動盪不安的黑暗時期。家中世代務農,兄妹8人,生活窮困。米勒從小就隨父親種田,在艱困生活的磨練中,他自己耕種土地,對田地上辛苦勤勞耕種的人,產生一種親切感。也為他日後給現實主義畫家打下深厚基礎。
他從小就喜歡繪畫,並且顯露他的才華。他的父親很真惜他的天份,就送他到瑟堡學畫,可惜不久父親病死了。不得不中斷學習,18歲那年,他畫了一張木炭素描「彎背的老人」,説明他的確有繪畫的天份。
22歲時他得到獎學金,到巴黎社拉落修畫室學畫,同時也到羅浮宮研究名家的做品,米勒早期的作品多半是肖像畫或以神話為題材的畫品,在當時,這些題材的作品,較受歡迎,且較為人收購。
雖然如此,官方的沙龍一直對他的作品不欣賞。使他在巴黎待了12年,疾病和窮困老是纏繞著他,妻子也病死了。他毅然離開巴黎,回到故鄉。後來米勒又娶一位善良的妻子,重新回到巴黎,為了生活,他有時不得不違背藝術家的良心,畫一些迎合時尚的作品。這樣時常使他感到痛苦。
後來他對這些公式化的作品覺得厭倦了,開始懷念童年時代農村的風景,
和那些勤勞樸實的農民,他開始放棄那些虛偽的神話,趨向平淡、樸素的寫實主義,表現以農民為主題的繪畫。
1849年,米勒帶了他的妻子小孩。遷居到荒僻的農村「巴比松」(Barbizon)去,在那兒先後已經聚集了幾個厭棄都市生活,回歸自然的畫家。米勒很快的參加了他們的工作,以農民和農村為題材來創作,後來人們都稱他們為「巴比松派」畫家。
1859年,他完成了最傑出和最著名的一幅畫<晚鐘>(圖2),畫中藉著落 日餘暉,映出一片黃金的色彩。照耀在一對農民夫婦粗糙衣服和田畔上。有點像宗教畫的風格,畫中人低頭合十虔敬地站在田野上祈禱,遠方有一小山丘,隱約聳立著教堂班的建築物,顯然他們聽見教堂傳來晚禱的鐘聲。馬上丟下正在操作的工具,停下來向上帝禱告。
圖2:晚鐘,1857~1859畫
此畫洋溢著濃厚的宗教勤情懷,即使你沒有宗教信仰,也會被畫中情景所感動。那荒蕪的田野,純樸虔誠的農民,寧靜的氣氛,戲劇性的光線,都帶著強烈的浪漫色彩,因此也有人稱他為浪漫主義的畫家。
他大部分的畫,生動表達農民忙碌的生活,在農田默默的工作,早出完晚歸。他的畫中,可以看到這些勞動者樸實、勤勞的美德,是其他的畫家表現不出來的。他的名作如 「拾穗」(圖3)、「晚鐘」、「播種者」(圖4),成了經常被人贊美的作品,也成了農民生活的象徵作品。他的作品和巴比松派描寫大自然畫家的作品,都深深的影響到近代歐洲藝術的改革。「播種者」是米勒到巴比松的第一件作品,畫中他描繪一個身材魁梧的農民,大步的在田野播種,他左手抱著一袋種子,右手大力揮撒穀物種子,身體與田地融合在一起,充分表現農民賣力耕種的精神。
繼「播種者」後,米勒畫了許多優秀的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拾穗」,這是尋常農田景象,在秋天和緩的陽光下,三個農婦,彎腰拾起收割後遺留的麥穗,背景是推積如山的麥堆,襯托農婦的貧困。作品既有深刻的思想,又有高度的藝術成就。可惜仍然召到藝術批評家的責難。為了生活米勒只好廉售許多他的傑作,「拾穗」以2000法郎賣出,「晚鐘」以1000法郎賣出,但後來他成名時,「晚鐘」卻被一名美國人以50萬法郎買走。
圖3:拾穗,1857年畫
圖4:播種者,1850年畫
1867年,米勒在巴黎世界博覽會中得到首獎,1869年,米勒54歲時得到政府頒發的勳章,他的聲望漸漸提升,有人向他訂購作品了,然而此時他因為長期艱苦工作,身體衰弱到極點。1874年,法國政府請他繪製龐杜昂教堂壁畫,他剛著手作草圖時就咯血病倒。1875年1月30日,去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