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音乐之父) 江铭辉 五梦网
图1:巴哈(音乐之父;Johann Sebastian Bach,德国,1685~1750)
公元1685年3月21日,巴哈生在德国中部的图林根(Freistaat Thüringen)地区的音乐世家—巴哈家族诞生了一个婴儿,他就是巴哈家族中最伟大的音乐家—约翰.宾巴斯蒂安.巴哈。
巴哈的祖父、父亲都是有名的音乐家。换言之,是传统的音乐世家。他的音乐教育最初也是父亲教导。
巴哈9岁时,母亲去世,父亲再娶3个月后,巴哈10岁时,父亲亦去逝。只好暂时投靠在24岁的大哥家里。他的大哥是一名出色的风琴师,但有家室且家境不富裕,因此15岁时,就离开大哥家里到320公里外的路内堡继续在圣密契尔慈善学校就学,并担任诗班的歌手。直到17岁完成学业。18岁他任职威玛公爵业乐对的小提琴手及风琴师。正式展开他的音乐生涯。
1707年巴哈24岁时,他和他的堂姊玛利亚.芭芭拉.巴哈结婚,玛利亚富有音乐素养,对巴哈的音乐创造帮助很大。他们生活过得很和睦,1720年巴哈陪伴雷奥德亲王前往卡尔斯巴,回家后,发现他那结伴十三年亲爱的妻子玛利亚已离开人世。1721年,巴哈续娶了安娜.玛德丽娜为妻,她是一位音乐家的女儿,经常帮助巴哈抄谱,担任他的秘书工作。总计巴哈的二任妻子前后替他生了20个子女(图2)。在他众多的子女当中,长子威廉.弗烈得曼,三子卡尔.艾曼纽,九子约翰.克里斯多福. 弗烈得瑞克,十一子约翰.克利斯倩都是著名的音乐家(图2)。
图2:巴哈子女众多,杰出的也不少。
巴哈和他的儿子们不凡的成就,使得巴哈家族在乐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繁重的创作和愁苦的生活,加上童年时用眼过度,伤了视力,使巴哈年老时,双目失明,1750年,眼睛开刀无效,7月28日在莱比锡去世,享年65岁。
巴哈一生勤勉好学,努力工作,曾担任诗班歌手,小提琴、教堂风琴手、宫廷乐队长等职,都是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可见他在音乐的造诣。他曾多次旅行各地,观摩各风琴家的演奏,吸收各家的长处,所以他的风琴弹淂特别好。
1717年巴哈和当时最有名的法国风琴家马尔尚比赛弹琴,马尔尚居然不敢比赛,落荒而逃。可见他的风琴造诣已达炉火纯青的境界。由于他的工作不是在教堂,就是在宫廷。所以他创作了许多风琴曲、合唱曲、器乐曲,这些作品都是属于复音音乐(多曲调同时进行的音乐,没有主曲调与伴奏之分)
巴哈的时代是音乐史上,复音音乐的末期,由于他博学多才,不论声乐、器乐,他全融会贯通,发扬光大,且集复音音乐的大成,把复音音乐发扬到顶点。是复音音乐时代最伟大和最后的光辉,他死后复音音乐也跟着结束了。主音乐(有主曲调与伴奏之分的音乐)时代开始流行,他对音乐的贡献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因此后世的人尊他为近代西洋音乐之父。
巴哈的作品很多,包括神剧、清唱剧(一种短歌剧似的作品,有独奏、合奏、和合唱)、各种管弦乐曲、风琴曲、钢琴曲,其中以「圣马太受难曲」(图3、子4)、「布兰登堡协奏曲」、「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48首」最著名。
图3:马太像;可能绘于埃克斯.拉.夏培尔城的福音手稿插画,约公元800年画。
图4:巴哈成名曲「圣马太受难曲」,是描述耶稣门徒犹大在客马尼花园背叛耶稣,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复活节当天起死回生。
巴哈死后,世人为了崇拜他的音乐成就,以及他那孤独奉奋斗的精神,所以各地给他建立了不少的纪念像,其中以他的故乡杰尔根教堂前的立像及莱比锡巴哈纪念像(1968年建造)最为宏伟(图5)。
图5:莱比锡巴哈纪念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