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未酬 作者:梁启超 江銘輝 五夢網
注:这首诗作于光绪27(公元1901)年,发表在《清议报》。叙述作者在戊戌政变失败后,仍要继续奋斗的积极进取精神。由于作法打破传统形式、格调,成为一种“新体诗”
志未酬(江铭辉译文)
壮志尚未实现!壮志尚未实现!请问你的志向什么时候能够实现?志向是没法度量的,实现它也是没有期限的。世界的进步没有停止的时候,我的希望也是没有终止的期限。世人的愁苦烦恼不断像许多混乱的细丝纠缠在一起,我悲天悯人的感情也像乱丝一般,不断涌出。登上一座高山又发现有另外的高山,走出无边的大海又有一片更广大的海。任凭龙腾虎跃测量这一百年的历史,能够成功的英雄又有多少呢?虽然只是少许成就,但亦不敢妄自菲薄。因为没有少量的积累,哪来生出大的成就?只是希望前面的路途宽广至无穷尽,又有谁不受我的情怀感动呢?啊呀,男儿的志是作天下大事,但只有前进不许后退,如果说志向已实现则就不再有志向了。
原文:
志未酬,志未酬,问君之志几时酬?志亦无尽量,酬亦无尽时。世界进步靡有止期,吾之希望亦靡有止期。众生苦恼不断如乱丝,吾之悲悯亦不断如乱丝。登高山复有高山,出瀛海更有瀛海。任龙腾虎跃以度此百年兮,所成就其能几许!虽成少许,不敢自轻。不有少许兮,多许奚自生?但望前途之宏廓而寥远兮,其孰能无感于余情?吁嗟乎,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作者:梁启超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任甫,号任公、饮冰子,别署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活动家、学者、政治评论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其余三人为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梁启超早年曾应科举,中举人。18岁后,开始接触西学,并经同学陈千秋介绍,拜康有为为师,深受其影响。1894年随康入京会试,为戊戌维新变法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896年春奉康有为征召,赴上海筹办《时务报》,任总撰述。以近两年时间为《时务报》、《知新报》等撰写了五十多篇文章,宣传维新变法理论。 1897年到湖南长沙任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1898年入京,与康有为等推行变法。联合一百余位举人上书,废除八股取士的制度,推行经济六科,以育人材,而御外侮。“维新变法”开始,应光绪帝召见,命草拟《变法通议》, 试赐六品头衔,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变法期间为推行新政奔走策划,宣传鼓动,竭尽全力。 戊戌变法失败后,流亡日本,后远游美、澳,至辛亥革命后才回国。在日本时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在东京办大同学校,在神户办同文学校。在宣传西学方面起了思想肩蒙作用。1905年后坚持立宪保皇,政治上日趋保守落伍。1920 年后,专门从事讲学和著述。任清华研究院导师,并兼任南开等几所大学教授。所著《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历史研究法》等名著在此期间问世。在大学讲学时,传播资产阶级的哲学、历史等人文科学的理论,以及治学方法论,培养了一批在社会上享有盛名的学者,并在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研究和整理上作出了成绩。 其教育主张主要有: (1)教育救国。认为国家的强弱以教育为转移,“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并注意到教育应着重提高国民的素质。(2)变科举、兴学校。认为:“八股取士,为中国锢蔽文明之一大根源,行之千年,使学者坠聪塞明,不识古今,不知五洲,其弊皆由于此”。中国欲求富强,进行改革,其根本之途在于从实行资本主义的教育制度入手。他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状况,设计了国民教育制度体系、在“兴学校”的主张中,特别重视“政治学院”、“师范学校”和“女子学堂”的开设。(3)改革课程内容。认为学校应设西学,包括西政、西艺、西文。在西政与西艺之间,又要本着先政(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学说)后艺(科学与技术),以政为本,以艺为用的原则。他在《西学书目表》中详述具体西学内容。(4)改良教学法。认为旧的教学法“导之个以其道,抚之不以其术”,必须彻底改革。对西方的优秀教学法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 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