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學  2009-11-02 悖論

悖論

悖論是指一種推理過程:它看上去是合理的,但結果卻矛盾的。在悖論中,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論調:由它的真,可以推出它的假;由它的假,可推出它的真。 悖論的主要形式有下列三種。 一、似非而是 “似非而是”是一種論斷看起來是錯的,但實際上卻是對的。 例1:若交換無窮級數各項的順序,則該級數之和會改變,譬如:

(1)S=1−1+1−1+1−1+
  ‧S=(1-1)+(1-1)+(1-1)+.......=0
  • S=1+(-1+1)+(-1+1)+(-1+1)......=1
(2)S=1-2+4-8+16-32+......
  • S=(1-2)+(4-8)+(-16+32)+......=(-1)+(-4)+(-16)+......=-∞
  • S=1+(-2+4)+(-8+16)+......=1+(2)+(8)+......=
  • S=1-2+4-8+16-32+......=1-2(1-2+4-8+16-32......=1-2S
得:S=1/3

 

圖1:將“A”字繞莫比烏斯帶。


例2:若一個人將“A”字沿著莫比烏斯帶(Mobius strip)面繞一圈回到原點,結果他發現“A”字走過莫比烏斯帶的兩面,且“A”字變成“"”字,再從“"”字變“A”字回到原點。(圖1) 若將莫比烏斯帶沿中線剪開,得到的是一個帶子,不是兩個帶子(圖2)。

 

圖2:將莫比烏斯帶沿中線剪開,得到的仍是一個帶子。

例3:自然數的個數等於偶數的個數。

部分少於全體。對於有限集合來說是理所當然的。譬如1, 2, 3, 4, 5, 6, 7, 8, 9, 10的個數比2, 4, 6, 8, 10個數大。但是全體的自然數1, 2, 3, 4, 5, 6,………n……,把它去掉奇數成為2, 4, 6,……n……的偶數集合。請問自然數的個數大?亦或偶數的個數大?1874年德國數學家康托爾(G. Cantor)利用配對原則把它們配對起來:

 

康托爾發現自然數集與偶數集之間可建立了一個一一對應方式。因此推論這兩個集合包含同樣的個數。用完全相同的方法,我們可以在自然數集與具有下列形式的數字集:10, 100, 1000, 10000, ………之間建立起一個一一對應。為此,只需把自然數n對應於數字10n,即可得n→10n。這樣就建立起所要求的一一對應。用同樣方法,我們可以在自然數集與自然數平方的集之間建立n→n2之對應。數學家們已知道自然數、整數、偶數、奇數及有理數,它們之間都可建立一一對應。他們也稱這些數集是可數集合。除了可數集合外,有沒有不可數的數集呢?康托爾證明了無理數集或實數集是不可數的。它們的數目遠比自然數大很多。

二、似是而非

“似是而非”是一種論斷看起來好像是對的,但實際上卻錯了。這往往是由於忽視了一些概念和論斷的適用範圍,超出其應用範圍而冒然使用這些概念和論斷,從而導出謬論。

例1:若將有限集的性質應用無限集就可得得出錯誤的結論。

     譬如:假設:∞表示無窮大,將∞加5之後仍為∞,因此:

      ∞+5=∞

      若從兩邊減∞,即得:

       5=0

      又把∞乘以2後仍為∞,因此,

       2‧∞=∞

      若兩邊除以∞,即得 2=1

      由於會發生如上述的錯誤現象,故絕對不要把∞當作有限數處理。

例2:錯誤的開平方

     譬如:1-3=4-6

      所以:1-3+9/4= 4-6+9/4............ (1)

      因為:a2-ab+ b2/4= (a-b2/2)2
      故若設 a=1,b=3

      則:1-3+9/4=(1-3/2)2……………(2)

      若設:a=2,b=3

       則:4-6+9/4=(2-3/2)2………(3)

       由(1)、(2)、(3)得:(1-3/2)2=(2-3/2)2

       即:1-3/2=2-3/2

       所以1=2

      為什麼會有錯誤呢? 我們的回答是,此問題計算至:

       (1-3/2)2=(2-3/2)2為止是正確,但是因而導出1-3/2=2-3/2,並進而導出1=2的部分就錯了。

       事實上,從a2=b2 可以得a=b或a=-b 故在上列的計算中以為只能得a=b就是錯的地方,事實   上,至(1-3/2)2=(2-3/2)2為止是正確的,而接下去應該是1-3/2=2-3/2或1-3/2=-(2-3/2)。

    又,因為1-3/2=2-3/2不可能成立,故應變成1-3/2=-(2-3/2)。

例3:以零去除任何數。

譬如:任意非零的兩數a,b,且a=b;
若兩邊乘以a,則a2=ab;

若從兩邊減b2,則a2-b2=ab-b2

把兩邊分解因式,即得:

(a+b)(a-b)=b(a-b)……………….(1)

兩邊除以a-b,得a+b=b 從兩邊減b,即得a=0 因此,所有的數都等於零。會產生這種矛盾的原因,完全是(1)式用a-b=0去除的原因。

例4:芝諾(Zeno)悖論: 西元前五世紀古希臘哲學家芝諾曾提出阿基里斯(Achilles)和烏龜賽跑的悖論。阿基里斯是古希臘一位善跑的戰將。芝諾假設阿基里斯比烏龜跑得快十倍。烏龜先跑100公尺,阿基里斯再開始追它,如此阿基里斯卻永遠趕不上它。因為阿基里斯到達龜的起點時,烏龜已又在他前面10公尺,當他再跑10公尺時,烏龜又跑1公尺,他又往前跑1公尺時,烏龜又前進0.1公尺,如此類推,雖然阿基里斯逐漸接近烏龜,但芝諾說,烏龜總跑在阿基里斯的前面一點點,阿基里斯絕對趕不上烏龜。可是經驗告訴我們,阿基里斯很快的超越過烏龜。

三、一系列推理看起來好像自圓其說,可是卻導致邏輯上自相矛盾

例1:說謊者悖論:

克利特(Crete)島上的伊比孟德斯(Epimenides)說:「所有的克利特島上的人都是說謊的人。」如果他說的是實話,那麼克里特人都是說謊者,而伊比孟德斯是克利特人,他必然說了假話。如果他確實說謊,那麼克里特人就不一定都是說慌者。因此出現邏輯上的矛盾,這個悖論是古希臘人在西元前六世紀提出的。

例2:理髮師悖論:


著名理髮師悖論是英國人羅素(B.A.W. Russel)提出的。一個理髮師招牌上寫著:我給城裡一切不自己刮臉者刮臉,我也只給這些人刮臉。請問!誰給這位理髮師刮臉呢﹖如果他自己刮臉,那他屬於自己刮臉的那類人,按其規定他不能自己來刮。如果由別人給他刮臉,那他就屬於不自己刮臉者,按其規定他要給不自己刮臉者刮臉,因此其他任何人不能給他刮臉。

例3:“這句話有八個字”(這句話有幾個字?七個字?!顯然與原句說有八個字不符,但說原句有八個字是對的,又與實際不符。)


例4:在牆壁上張貼布告“不準張貼”。

 

圖3: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

 
圖4:愛麗絲正夢見國王,國王也同樣夢見愛麗絲,只要愛麗絲一醒國王就馬上消失,同樣國王一醒愛麗絲也會消失。

例5:最有趣的是數學家兼作家路易斯‧卡羅爾(Lewis carroll,英國人,1832~1898年)(圖3)在〈愛麗斯鏡中遊記〉中,有一段愛麗絲夢見國王,國王也正在夢見愛麗絲的故事。根據路易斯的寫法,愛麗斯碰到了紅色國王。國王睡著了,〈特威德勒弟〉告訴愛麗斯,國王正夢見她,她只是國王睡夢中的人,實際上並不存在的,只要國王醒來,愛麗絲就會消失了。實際上愛麗絲也在作夢夢見國王,因此只要愛麗絲一醒,國王也會消失(圖4)。

 

 

 

 

 

 

 

網站負責人

會員作品

最新消息

意見箱

忘記密碼

會員作品

數學

化學

生物(健康)

物理

氣象與地震

環保與能源

工程

花的故事

國旗、國徽

萬事起源

幽默與趣譚

傳說與神話

佛教、道教

基督教、天主教

股票(財經)漫談

財經資訊

商場策略

投資、理財

你知道嗎?

似是而非?

你夠聰明嗎?

你該怎麼辦?

科學家

文學家

藝術家

台灣名人

名人軼事

名人幽默

政治與軍事

歷史不會倒退

談諾貝爾精神

論六道輪迴

历史不会倒退(简体)

谈诺贝尔精神(简体)

论六道轮回(简体)

世界文選

世界寓言

中國文選

中國寓言

偵探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