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花語--杜鵑花 愛的喜悅
圖:杜鵑花像村家的小姑娘,那麼清麗灑脫在各角落綻放著。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淡淡的三月天 杜鵑花開在山坡上 杜鵑花開在小溪畔
多美麗啊 像村家的小姑娘 像村家的小姑娘……,這首兒耳熟目詳的歌謠,充分描述了杜鵑花又美律麗又平易近人的特性,它像村家的小姑娘,那麼清麗灑脫在各角落綻放著。
花形、花色千變萬化
杜鵑花的生命力超強,既耐乾旱又能抵抗潮溼,無論是大太陽或樹蔭下它都能適應,杜鵑花的高度最小只有幾寸,最高可達6公尺。通常有5個片花瓣,在中間的花瓣上有一些比花瓣略紅的紅點。它的形狀。花形千變萬化,有漏斗型、盤型、管型、鏟型,花色分為白、紅、紫、橙、粉紅、紫紅、鑲邊、灑金等應有盡有。葉片也是變化多端。最厲害的是它不怕都市汙濁的空氣,因為它長滿了絨毛的葉片,既能調節水分,又能吸住灰塵,最適合種在人多車多空氣汙濁的大都市,可以發揮清靜空氣的功能。它可說潔身自愛,真正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焉的花了,因為它全株有毒,尤其是花與葉。
杜鵑花別名叫映山紅、滿山紅、應春花,在台北街道杜鵑花到處可見,是台北市的市花,台灣大學也廣植杜鵑花於校園,使得台大有「杜鵑花城」的美稱。
望帝化為杜鵑
圖:杜宇死後化為杜鵑鳥,不斷啼叫著「不如歸!不如歸!」,導致啼出血來,血落在一種花上,把花染紅了,這種花後來就被叫做杜鵑花。
中國早在南北朝時代,已有杜鵑花的記載,到了盛唐時,更有許多吟詠杜鵑花的詩詞歌賦出現。也因為杜鵑花在中國栽培的歷史悠久,民間流傳的相關故事特別多,而且全部帶著悲情的淒美情節。
流傳最廣的是:
中國周朝,四川蜀國有一位愛民的望帝叫杜宇,因愛慕臣子的妻子,心感愧疚,禪讓給該臣子離開了蜀國,但仍念念不忘他的人民,死後化為杜鵑鳥,不斷啼叫著「不如歸!不如歸!」,導致啼出血來,血落在一種花上,把花染紅了,這種花後來就被叫做杜鵑花。杜鵑原本是鳥的名字,該鳥本來叫做子鵑,因為當地百姓懷念望帝「杜宇」,乃將此鳥命名為杜鵑。這種鳥的舌頭很紅很大,叫起來露出紅紅的舌頭,遠看就像流血一般。四川的杜鵑花顏色較為艷紅,鳥活動旺盛的時期和杜鵑花開的時期都一樣在春天,當地百姓就將這兩種生物聯想在一起。
唐朝詩人李商隱為此作了一首叫「錦瑟」的詩來歌詠這段傳說。詩的內容為:
錦瑟無端五十絃,一絃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託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流傳2:
舜帝南巡到九嶷山,沿著河的右岸走上九嶷山,只見紅色的杜鵑花遍野開放,舜帝高興極了。可是穿過翠谷往左邊走到村莊,卻看到到處斷壁殘垣,只見百姓吃不飽、穿好不好、住的破破爛爛,心裏十分難過。後來到了一位老先生的家裏,舜帝問老先生:「你們為什麼這麼淒慘?」老先生回答說:「此地有妖怪盤據,欺侮百姓。」舜帝愛民如子,他沿著河的左岸尋找妖怪時,不禁放聲痛哭,淚水灑落在杜鵑花上,花變成了白色。終於找到妖怪,將牠斬於河的左岸。從此,這條河的右邊開著紅色的杜鵑花,左邊卻開著白色的杜鵑花。
在中國史籍裹,另有一個有關杜鵑花的故事:
在<續神傳>裹記載,浙西有鶴林寺,種了很多杜鵑花,每到春天杜鵑花如紅霞般燦爛盛開著,花園裹住著三位女花神,她 可以讓杜鵑花不依時令盛開。有本名叫天祥人稱殷七七的道士,他和浙西節度使周寶是好朋友,周寶召他到府上,以師禮尊敬,殷七七每天醉了就唱道:“彈琴碧玉調,藥煉白朱砂。解醞頃刻酒,能開非時花。”周寶常讓他試驗,全都有靈驗。
有一天,周寶向殷七七說:「鶴林寺裹種了很多天下奇花,可不依時序開花。重九節馬上就要到了,你常說可以讓花卉不依時令盛開,請問能不能使鶴林寺的杜鵑花在重九那天開花?」殷七七說:「可以」。愛的喜悅
殷七七在重九前二天便到鶴林寺裹寄住。睡到半夜夢見一位女子自稱是花神說:「我是奉玉帝命令,到凡間管理此花。然而此花在人間已超過百年,不久就要讓它回仙境去。因為你是有道的人,我可以讓杜鵑花在重九為你盛開。」
第二天,寺裏的杜鵑花果然開始綻開,至重陽節,花開得爛漫如春。不久鶴林寺失火,杜鵑花全都被燒死,果真應驗了「回歸仙境」的話!
杜鵑花是花中的西施
杜鵑花的花語代表愛的喜悅,據說喜歡此花的人純真無邪。它素有“百花之王”的美稱,映山紅、滿山紅是杜鵑花的別稱,杜鵑花開之時,像灼灼火焰,滿山遍野,惹人喜愛,人們也以杜鵑花為吉祥如意和幸福美好的象徵。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特別偏愛杜鵑花,直接稱讚杜鵑花是花中的西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