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花语—杏花 酒的使者、少女的慕情、娇羞
图: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生动的美丽风景
杏花的花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杏花是深受中国人民喜爱的花,以杏花为名的杏花村遍及安徽、山西、河南、山东、吉林、江苏各地。杏花它淡红色的花柔美宜人,尤其开在春季,给明媚的春天,添加不过少春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是生动的美丽风景。根据上述,中国人给杏花的花语是「酒的使者」及「少女的慕情、娇羞」
讲学的场所称杏坛
中国是杏的故乡,北方园林常见赏花兼经济作物。中国种植杏树的历史久远,庄于的书中记载着:「孔子游乎辎惟之林,休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瑟。」叙述了孔子在山东曲阜县讲学的情形。「杏坛」一词,是由于该地遍植杏树,孔子常于该处讲学授课。演变至今,后人将讲学的地方.称为「杏坛」。
医界称为「杏林」
除了教育界将讲学的地方.称为「杏坛」外,医界也将其自称为「杏林」,理由如下:
根据「浔阳记」的记载:三国时代,吴国有位名士名叫董奉,他是福建侯官人士,文采出众,在家乡颇有贤名。董奉见穷苦百姓饱受疾病之苦,于是钻研医学,以求济世,他长途跋涉.一面寻求良药,钻研药性,一面为人医病。在每日辛劳赶路,爬山涉水作息无度下,受到风霜侵袭,感染了风寒气喘。一个盛夏的午后,酷热难当,董奉来到一棵树下,略作休息。由于附近并无人家,饥渴难耐的董奉 于是摘下树上黄澄澄的果实,藉以充饥。吃光了十几枚成熟的果实之后,董奉突然发现胸口不再发闷,喘息也轻了,他相信是果实的功效,可是树上只剩下一些未成熟的青果,仍觉饥饿的他,只好捡拾地上腐烂果实中的果仁吞食。过了一阵子之后,他发现咳嗽减轻了。深谙医学的董奉,很快就明白这种果实与果仁,是治疗哮喘和咳嗽的良药。
董奉环视四周,发现此处山势雄伟秀丽、气候温和宜人,于是在附近搭建茅屋住了下来。他采摘果实、敲碎果核取出果仁,每天到山下替人治病,一遇到咳嗽的患者,就给他吃果仁,如果还有气喘就搭配晒干的树叶服用,很快地,这些病人都痊愈了。一传十、十传百,病人都自动上山来给董奉看病。董奉为这些穷人治病不收钱,只要求患者负责吃剩的果核种植管理,以便能有更多的果实、果仁可以冶病。
不多久,这些果树被栽植成林,由于人们认写这种果实能够治病,是医者与病家的福气,幸运的人才能遇上.于是称这种树为幸树,后依中国人命名之习性,以果实能入口,而改幸树为「杏树」。为了纪念董奉发现杏树及利用果实、果仁治病的德行,于是有了「春满杏林」的说辞,至今仍然是用来称颂医生的成语。
图:丰腴的美人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死后,唐明皇仍不死心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到处寻找。她被称为杏花神。
杏花神是杨贵妃
中国民间的传说,二月(中国农历,大约是阳历三月)杏花神是杨贵妃,杨贵妃的娇美可由诗人白居易长恨歌的「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看出,她原是一个民间女子,后来被一位官吏收为义女,带到长安,做了唐玄宗第八个儿子的妃子,后来为唐玄宗霸占为自己的妃子封为贵妃,安禄山造反叛乱,玄宗皇帝带着她出奔四川,走到马嵬坡,当龙武将军陈玄礼军队,重重包围玄宗行宫时,他们以杨贵妃和其从兄杨国忠乱国为由,先杀杨国忠,再要求玄宗赐杨贵妃自缢。可怜一代艳姬,年仅卅八岁就这样吊死在路祠旁边的杏树上。等到安禄山之乱平定以后,玄宗皇帝赶来准备为她移葬时,杨贵妃已经是只剩一堆白骨,留下迎风招展的一颗开满杏花的树了!
玄宗回官以后,曾令道士「上穷碧落下黄泉」地去寻找杨贵妃的魂魄,可是死始终找不到,从此杨贵妃成为杏花的花神。
桃红、李白,不及杏花的风雅幽美
宋代诗人王禹偁认为品格高雅的白杏较诸桃李更胜一筹,写了如下的诗,表示桃之致红、李之纯白,尚不及杏花的风雅幽美。
「桃红李白欲争春,素态娇姿两未匀,日暮墙头试回首.不施朱粉是东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