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屋子
魯迅有很多想法都很有趣,不但可拿來看九十年前的中國,也可以拿來看現在的台灣,甚至現在的台灣原住民,都可產生有意思的討論。所以我想談魯迅的各種巧妙比喻中我最喜歡的一個──鐵屋子。
鐵屋子的概念
鐵屋子的出處是吶喊自序,時間是1918年: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這間鐵屋子就是中國,裡面熟睡的就是中國人,時間是魯迅從少年到青年的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初。鐵屋子的建材等一下再來討論。魯迅自己原本也是這鐵屋中熟睡的一人,但他已經醒來了,而且已經搞清楚自己和周圍人的處境:大家都身處在鐵屋中,這鐵屋是沒窗戶也難破毀的,而且大家若繼續熟睡,不久就會全部喪命。
在我來看,魯迅有三種選擇:第一種是自己去尋出口,不去尋一尋怎知道沒窗戶也難破毀呢?第二種是跟大家一起繼續昏睡,忘卻一切才是幸福,喪命就喪命吧!第三種是立刻大聲喊叫,讓更多人醒來,一起找對策。
第一種他大約試過了:他離家後換過好幾所學校,努力讀西方的書,熱心參加運動,想辦刊物「新生」而不成,寫的文章也不受重視,眼看知識份子朋友一個個失意頹喪,眼看社會越來越腐敗傾頹,自己的痛苦焦慮只能用抄寫古代碑文來壓抑(時間長達九年)。而且他仔細觀察過了,不只知識份子階級尋不到出口,婦女和勞工階級更尋不到出口,魯迅的結論似乎是「沒有出口,也沒有找到出口的可能」。
第二種大概也不成,他既然醒了,發現了那麼可怕的事實,就再也睡不著了。雖然他曾建議女人「忘卻了一切還是幸福,倘使伊記著些平等自由的話,便要苦痛一生世」,但這只是一個建議。魯迅心裡很明白,自己睜眼看見了世界上有一種東西名叫「平等自由」之後,就再也閉不上眼睛,也忘記不了,只好繼續在這永遠沒有「平等自由」的腐爛中國苦痛一生世了。
第三種也不成。出口既然不存在,多叫醒幾個人並不能救他們的命,也幫不了自己的忙,只是徒增他們的無助煎熬。而且這些人被喚醒了之後,大約跟自己一樣再也睡不著,只有痛苦等死,還是別叫醒他們的好。
因此魯迅選擇了第四種:獨自清醒地待在鐵屋裡,不驚動別人,卻也不睡著,總之就是醒著、等著、眼睜睜看著大家一起死。似乎這是最痛苦的一種,你什麼都看到了,都明白,卻又什麼都不能做。魯迅花了九年,抄寫古代碑文,麻醉自己減輕痛苦,度過恐怖的等待死亡的時間。就這樣,他不影響任何人地安靜過日子,直到有一天,朋友錢玄同對他說:
「然而幾個人既然起來,你不能說決沒有毀壞這鐵屋的希望。」
錢玄同會這樣說,表示他也同意中國是個鐵屋子,中國人是昏睡在鐵屋裡,他也同意這鐵屋很難毀壞,且若大家繼續熟睡就會全部送命。錢玄同和魯迅唯一不同的地方是,他認為這鐵屋「可能有毀壞的希望」,而魯迅認為這鐵屋是「必然沒有毀壞的希望」。
但是魯迅還是被錢玄同說服了,開始「吶喊」,多叫醒一些人來毀壞鐵屋,因為「希望」這東西是在於「將來」,「將來可能有…」總是比「將來不會有…」的說服力大一些:
我雖然自有我的確信,然而說到希望,卻是不能抹殺的,因為希望是在於將來,決不能以我之必無的證明,來折服了他之所謂可有,於是我終於答應他也做文章了,這便是最初的一篇《狂人日記》。從此以後,便一發而不可收,每寫些小說模樣的文章,以敷衍朋友們的囑托,積久了就有了十餘篇。
鐵屋子的故事到此就已經夠精采,沒想到鐵屋子還有續篇,魯迅繼續鑽研鐵屋理論,十年後終於想明白了──鐵屋裡昏睡的人其實都在裝睡。王曉明在2006年10月14日在上海圖書館的演講「繼續讀魯迅」中提到:
1923年他說:中國是「一間鐵屋子,絕無窗戶……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因此他要吶喊,喚醒昏睡的人們,「毀壞這鐵屋」。可十年以後,他卻有了新的說法:在中國人的「忍從」——也就是昏睡、不反抗——底下,其實是「虛偽」。這「虛偽」的意思是,知道自己過著可怕的生活,卻不反抗,反而裝出不知道的樣子,裝睡。為什麼呢?因為「懦怯」:覺得反抗不會成功。
全文見http://reading.cersp.com/essay/course/200611/2853.html
如果鐵屋子裡的人是「裝睡」,那表示鐵屋子裡這一大群看起來像在睡覺的人並沒有原本魯迅以為的那樣善良無辜,他們了解自己的處境,知道自己過著悲慘而不合理的生活,但決定裝睡,不起來尋找出路,就這樣過了一天又一天。他們明知有少數人正在吶喊,少數人正在探求出路,但他們不伸手幫忙,大約反要嘲笑阻饒。這樣「裝睡」的人不只是鐵屋子的受害者,他們本身就是鐵屋子的建材,他們是鐵屋子的一部份,是鐵屋子的共犯。王曉明接著說:
於是魯迅寫了一個傻子的故事:他聽了奴才的訴苦,就去攻擊奴才的主人,結果反而讓奴才更害怕,於是奴才倒過來幫著主人,將傻子痛打了一頓。這個故事完全打破了啟蒙主義的思路。在現代中國的歷史上,他大概是第一個這樣說的人:人民並不是不知道是非黑白,基本上是知道的,也決不是活得很滿足,相反,是有很大的不滿、常常抱怨的;但是,他們的從教室到醫院、從辦公室到廚房的整個生活,處處讓他們感覺孤立、渺小和無力;一時激動,他們也會跟著上街喊喊口號,可一鬆下來,還是不知不覺就妥協了,放棄了。正因為自己選擇了順從和忍受,他們甚至討厭那些不願忍受、起而反抗的人。
魯迅進一步說:這樣的人民有兩個特點,一是一盤散沙,二是冷酷殘暴,他們只剩下將自己變得殘暴這一個方式,來回報統治階級的壓迫。這樣的人民使差不多所有認真的反抗都變得很可笑。
似乎只有不自覺的冷漠、故意的麻木,加上一點自嘲——或者搞笑,才是活著的最合適的方式:這就是魯迅筆下的奴才。正是他讓傻子成了傻子。
全文見http://reading.cersp.com/essay/course/200611/2853.html
對於像魯迅一樣清醒著,並試著尋找出路的少數人來說,「裝睡的多數人」就變成一種恐怖的存在。因為裝睡表示他們心裡有很多的算計,比「清醒的少數人」更多的算計。當「清醒的少數人」吶喊時,這「裝睡的多數人」不一定願意爬起來,即使爬起來了,不一定願意隨「清醒的少數人」動手毀壞鐵屋,相反的,他們當中很多人可能更想「消滅這幾個討厭的吵鬧傢伙以便回去裝睡」。
魯迅和像他一樣的少數人,因為睡不著又不願裝睡,頓時變成一群違逆眾人而又最天真的人,如同幾隻小羊陷入狼群一般危險,毀滅鐵屋的心願也比原本更難達成。
鐵屋子的建材
這棟鐵屋子是用什麼蓋的呢?不是有形的東西,而是很多無形的東西。魯迅寫了一輩子,大部分文章都是在討論這鐵屋的構造,以及該如何毀壞這鐵屋。我以這學期讀過的角色為例,試著揣摩這鐵屋子的建材大約有哪些:
祥林嫂
祥林嫂的鐵屋子是什麼蓋的呢?想想建材還真不少:
1. 社會普遍認為媳婦是夫家財產的觀念
2. 社會普遍的貞操觀念
3. 社會普遍認為曾再嫁的女人死後必下地獄的觀念
4. 身邊人的冷漠殘酷
5. 斂財的廟
6. 沒受過教育,不懂得如何思考,沒辦法從前述的迷信和錯誤觀念中解脫出來,終於被活活逼死
愛姑
1. 社會普遍認為夫可任意納妾休妻的觀念
2. 社會普遍誤以為讀書人較聰明明理
3. 勞工階級害怕富人和官員的觀念
子君
1. 社會普遍的貞操觀念
2. 當時女性難找到足以糊口的工作,受過教育也一樣
3. 他人的窺探、議論和鄙視
閏土
1. 饑荒
2. 苛稅
3. 戰亂帶來的兵與匪
4. 不能控制生育以致孩子太多
孔乙已
1. 科舉落第者的缺乏出路
2. 冷酷殘暴的他人
3. 有錢人家的私刑
「藥」裡的華家人
1. 以為人血饅頭能治癆病
2. 沒有其他醫療可選擇
「藥」裡的夏瑜
1. 被膽小無知的家人出賣
2. 被政府捕殺
3. 被看客圍觀,看客不知道夏瑜是為自己犧牲
4. 生病的人把他的血肉當作救命仙丹,等著要吃
「風波」裡的眾人
1. 沒受過教育,也缺乏接收外來資訊的管道
2. 畏懼讀書人,害怕官府
3. 殘暴,缺乏同情心,遇到弱者就變成狼,開始吃人
4. 奴性,遇到強者就變成羊,裝得乖順,躲避被吃
方玄綽
1. 政治局勢混亂,公務員領不到薪水
2. 沒有勇氣,也不懂如何為自己爭取權利
3. 嘲笑為自己爭取權利的人,不伸出援手,但不放過分一杯羹的機會
4. 欺壓比自己更弱勢的人,如妻子、商家
幸福的家庭
1. 貧窮,四處都是戰亂
2. 妻子沒有工作,離開學校後很快成為哀悽悽的主婦
呂緯甫
1. 多年來四處碰壁,找不到能發展抱負的工作,或根本找不到工作
2. 從滿懷理想的勇敢青年,變成凡事模糊麻木,只求敷衍的中年人
「示眾」中的眾人
1. 殘忍,缺乏同情心,遇到弱者就變成狼,開始吃人
2. 不思考,只會重複幾種聽來的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很有問題,是有利於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想法,這些人卻從不質疑
魏連殳
1. 找不到可發展抱負的工作
2. 周圍知識分子因他發表言論而刻意排擠
3. 背負家人的期待──結婚生子、盡孝道、掙錢存錢、當大官
4. 周圍的人都逢迎勢利,包括孩子
5. 唯一的出路是為軍閥工作,如同自殺,果然致死
「二十四孝圖」裡的中國兒童
1. 沒有白話文的童書,也沒有附圖片的、能啟發兒童心靈的童書
2. 有圖片的書只有「因果輪迴和地獄的書」和「二十四孝圖」,但這兩種書充滿劇毒,一代又一代的兒童歡喜捧讀,全遭毒害。
「五倡會」裡的魯迅
1. 父親是嚴厲而專制的一家之主
2. 父親魯迅背一字也不懂的古文,只要魯迅強記在腦中,不求魯迅理解,這就是中國數千年來的教育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裡的學生
1. 學生從古書中學不到多少東西
2. 學生若對古書外的事物有興趣,先生一律嚴斥,絕不鼓勵
父親
1. 醫生沒有治病的能力,只會故弄玄虛,且索費很高
2. 發現醫生有問題,如同謀財害命,但沒有其他選擇,最後賠上一命,也耗盡家產
「瑣記」裡的魯迅
1. 親友的流言
2. 找不到符合興趣的學校,換了兩個學校都是烏煙瘴氣,無法提供像樣教育,即使畢業還是一無所能
3. 老一輩堅決反對變法,反對向西方學習
狂人
1. 活在一個自古就吃人的社會,身邊人人皆共犯,親人都吃人,自己也曾吃過人
2. 無處可逃,唯一出路是自己也加入吃人行列
3. 歷史沒有年代,每頁似乎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其實整本都寫滿了吃人吃人吃人
阿Q
1. 極貧窮
2. 沒受過教育
3. 一輩子沒被善待過,不知道甚麼叫有尊嚴的人
4. 殘暴,缺乏同情心,遇到弱者就變成狼,開始吃人
5. 奴性,遇到強者就變成羊,裝得乖順,躲避被吃
6. 精神勝利法
7. 沒有思考能力
8. 社會混亂,沒有法治與正義
歸納起來,這棟鐵屋子的建材大約有以下這些:
1. 大部分人極貧窮
2. 戰亂,沒有和平的希望
3. 大部分人沒受過教育
4. 少數人受過充滿毒害的教育───填鴨教育、殘忍迷信、科舉落第者無出路、無用的教育,沒有其他選擇
5. 醫療如同謀財害命,沒有有效的醫療可選擇
6. 不思考,不尋求意義,只會重複幾種聽來的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很有問題,是有利於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想法,絕大部分人從不質疑
7. 殘暴,缺乏同情心,遇到弱者就變成狼,開始吃人
8. 奴性,遇到強者就變成羊,裝得乖順,躲避被吃
9. 大家依現實利害互相咬噬,沒有仁義道德(書上的仁義道德是騙人的,沒人實行),只有吃人吃人吃人
10. 沒有法治與正義
11. 老一輩堅拒改革,堅拒向西方學習
12. 女性如同奴隸,經濟無法獨立,被各種觀念束縛
這些建材互相緊密結合,成為一座牢不可破的鐵屋子,將鐵屋子的居民困在屋中。如果少掉其中一項建材,鐵屋子就會出現破洞。但中國人沒有這麼幸運,這棟花費千年建成的鐵屋子完美而牢固,至少在魯迅活著的那幾十年間,沒有破損的跡象。
鐵屋子與現在的中國
九十年前魯迅所形容的鐵屋子,九十年後還存在於中國嗎?我很難回答這個問題,因為我對中國所知不夠多。我只能說,九十年前的鐵屋建材,有一部份在現在的中國已經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包括1949年的新政權,一連串的反右運動,文化大革命,90年代開始的改革與經濟急速發展等等。
剩下殘存的建材,已無法形成一個完整的鐵屋,它們可能比較像鐵枷鎖,戴在居民的脖子和手腳,阻礙人們的行動。再加上九十年來新出現的建材,居民們身上的負擔仍然不輕。
但值得慶幸的是,魯迅耗費一生與之戰鬥希望打破的鐵屋子,總算破了,居民們身上雖然背著沉重鐵枷,總算有了行動的希望。
鐵屋子與現在的台灣
仔細看魯迅的鐵屋子的建材,這大部分的建材在現在的台灣似乎較少見,我做一個比較表:
魯迅的鐵屋子
|
現在台灣
|
大部分人極貧窮
|
只有極少數人極貧窮
|
戰亂,沒有和平的希望
|
最近六十年沒有戰亂
|
大部分人沒受過教育,沒有獲取資訊的管道
|
大部分人都受過教育,且有電視可看廣播可聽
|
少數人受過充滿毒害的教育───填鴨教育、殘忍迷信、科舉落第者無出路、無用教育
沒有其他教育可選擇
|
人們所受的教育毒害較少───填鴨、迷信、重男輕女等等,與魯迅年代的教育相比,不算太毒
有少量其他教育可選擇
|
醫療如同謀財害命,沒有有效的醫療
|
有有效的醫療
|
不思考,不尋求意義,只會重複幾種聽來的想法,但這些想法都很有問題,是有利於統治者和既得利益者的想法,絕大部分人從不質疑
|
有思考
|
殘暴,缺乏同情心,遇到弱者就變成狼,開始吃人
|
這些也有,但程度較輕微
|
奴性,遇到強者就變成羊,裝得乖順,躲避被吃
|
大家依現實利害互相咬噬,沒有仁義道德(書上的仁義道德是騙人的,沒人實行),只有吃人吃人吃人
|
職場上是如此,生活上比較輕微
|
沒有法治與正義
|
只有部分做到法治與正義
至少在檯面上,法治與正義是整個社會公認的追求目標
|
老一輩堅拒改革,堅拒向西方學習
|
這個似乎不太有
|
女性如同奴隸,經濟無法獨立,被各種觀念束縛
|
近年來進步很多,且進步速度逐漸加快
|
這幾項殘存的建材,程度都較輕微,同樣只能成為鐵枷鎖,而且比對岸的鐵枷鎖來得輕:
1. 殘暴,遇到弱者就變成狼,奴性,遇到強者就變成羊
2. 依現實利害互相咬噬,沒有仁義道德,只有吃人吃人吃人
3. 沒有法治與正義
4. 女性無法獨立,被各種觀念束縛
但台灣同樣有新的鐵枷鎖──統獨爭議、對岸威脅、內部族群問題,阻礙居民追求更好的生活。
鐵屋子與現在的台灣原住民
但是台灣真的沒有鐵屋子嗎?如果只看單一的群體,鐵屋子或類似鐵屋子的東西很可能是存在的,例如移住勞工、農民、失業勞工、障礙者等都處於極嚴苛,沒有出路的處境。
1. 許多人貧窮
2. 莫那能湯英伸那年代原住民勞工被剝削當作奴隸奴役扣押身分證的情形已消失,因為大家根本找不到工作,許多人長年失業
3. 大部分人所受教育不多,且目前的教育是以漢人為中心發展出來的,教育原住民成為順民與花瓶,越受高等教育者所受毒害越深
4. 土地被政策性地剝奪
5. 在剩餘的貧瘠土地上作漢人原有的產業,很難有出路,而新產業尚未被發展出來
6. 因失去土地而離開原居地到其他地區生活,甚至到都市流浪,各方面都適應困難
7. 在主流社會,對原住民的歧視、刻板印象與欺侮,影響工作機會、工作發展、自信心和自我認知
8. 在部落,漢文化的衝擊導致傳統價值破滅,語言消失,社會混亂
9. 新價值沒有建立,新典範尚未出現,年輕人也找不到可認同的、回家的路
10. 生活中的挫折太多,酒是最容易取得的抒發方法和麻醉劑
11. 資源稀少,政府的鐵飯碗和各項補助成為最搶手的目標,隨之發展出的不是能力,而是裝腔作勢和逢迎乖順,培養出一大票擅長討好漢人長官的奴才,有工作能力和主見的人多被排擠
12. 市面上充斥以漢人為中心的、歧視原住民而不自知的、剝削原住民的、將原住民視為花瓶的、消費原住民的各種論述(土地、文化、語言、教育、產業等),至於以原住民為中心的、有主體性的論述尚未發展出來
如果將這些材料視為鐵屋子的建材,所建造的鐵屋子可能比魯迅的鐵屋子薄一些,容易破毀一點,而鐵屋中的人所面對的可怕命運也不完全是死亡,比較像是被漢人同化而完全消失在主流社會的最底層。
鐵屋子中的人在昏睡還是裝睡呢?我認為是昏睡,大家並沒有這麼聰明有心機,這座鐵屋子裡的人大多都在昏睡,只有極少數人醒著。吶喊的人更少,因為會遭既得利益者的排擠,會失去被鐵屋子外統治者豢養的機會,考慮後還是決定停止吶喊,乖乖當官領錢比較重要。
有其他的選擇嗎?有,切斷自己原住民的部分,到鐵屋子外的漢人社會,如同漢人一樣生活。有少數人成功,但對仍在鐵屋中的人的幫助可能不大,如果全部人都這樣做而且也都成功的話,在鐵屋子毀壞的同時,全部人也都被同化成為漢人了,這大概也不是我樂見的結果。
但是原住民真的有這麼可憐嗎?原住民考試有加分,就業有保障名額,有各種福利,真的是住在鐵屋子裡的待死之人嗎?
我再仔細想想,「溫水煮青蛙」這比喻也許較貼切,把青蛙放進一鍋溫水裡,再把鍋放在火爐上慢慢煮,因為水溫上升得很慢,青蛙不會發現有危險,只會覺得水溫溫的很舒服,等到發現情況不對,身體已經受損,喪失跳出鍋子的能力,終於活活被煮熟。至於吶喊就不用了,因為溫水很舒服,還吶喊什麼呢?
現在的原住民就像溫水裡的青蛙:出草和武裝反抗在七十年前就已結束,被當奴隸奴役、冤死在礦坑和遠洋漁船的時代也已過去,統治者已經發現滾水煮青蛙會發生問題,改用一鍋溫水來煮,果然很有效,青蛙們被各種青蛙專屬的補助和福利、電視上當紅的青蛙歌星和球員、媒體上各種標榜青蛙特色的商品所惑,真以為這是個溫暖舒服的池塘,渾然不覺一個可怕的結局正在前方不遠處等著迎接自己。
結論
用魯迅的鐵屋子理論來檢視台灣原住民,讓我想了很多以前沒想過的問題,對我有很大幫助。台灣原住民至今沒有出現像魯迅這樣的人,猜想這是四億人和四十萬人的差別。我覺得當前重要的是先發展出以原住民為中心的、有主體性的土地、文化、教育等論述,然後開始吶喊,希望這鐵屋子(或這鐵鍋子)有早日破毀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