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心得與報告計畫
941907 林家平
◇ 學期心得
以我的耐心其實很少有機會看完一個作家的所有作品,但不可否認的是,除了偶爾抓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來研讀之外,要比較全面的去了解一個作家或者一種思想還是需要大量的閱讀與思考,這樣比較不容易落入簡單、單線的思考而淪為某種思想的信徒。就像上個學期的文化研究導論,我們讀過陳映真的《趙南棟》、也讀了《萬商帝君》,卻僅能單就兩篇文章的內容來做討論,即使在之前的講課中已經有了後殖民與第三世界的一些知識背景,但也還是稍嫌不夠完整的,當然文研導這門課的用意只是大致上的導論而已,個人可以針對有興趣的主題去深入探討,然後逐漸擴大關心的範圍。但很可惜除了這學期的陳映真之外,我能算的上是系統閱讀的也不過是看過三島由紀夫的一部分作品而已,所以陳映真的文學與思想這門課可以說是我第一次在閱讀上的訓練,這對身為一個大三學生來說是蠻不好意思的,畢竟這種工作早就應該要開始了,更何況閱讀所能帶給我們的並不只有對作家本身的理解而已,還有很多擴充的可能。
首先我想稱讚一下陳映真的文筆真的是蠻好的,比我想像中的還要好很多,雖然因為文章不長的關係而沒有太大篇幅的發揮,但是他總是能抓住一些細膩的感情充斥在字裡行間,或者將一些濃厚的情感凝結在決定性的瞬間,比起白話文實驗初期的魯迅要好很多,雖然他的文章與魯迅同樣具有很強的功能性,我在之前的文章也有提過了,陳映真是不寫長篇小說的,當然不是因為他沒有能力或沒有機會,他只要能傳達他所要表達的意思就足夠了,並不需要太多的鋪陳造成不易理解的現象。不過就算除去了這層功能性的層面,陳映真的小說還是可以說非常好看,真的很好看,除了他本身的文筆之外,我認為他文章中那種強烈的功能性底下堆疊著更為簡單而深刻的情感,輕勾起每一個人內心的觸動。就像《山路》裡的蔡千惠吧,在青澀的戀情參雜著堅毅的信念,竟使一個女人為從沒見過面的家庭付出一生,對國坤大哥的憧憬裡包含的強度與軟度是非常驚人又難以言喻的細膩,雖然陳映真在之前就已經展現他觀察入微的功夫,但他一個男人居然可以寫出這樣的少女情懷實在讓我非常訝異。不僅成功的將關於左派運動的這一部分化約,羞澀的保存在一個女人的記憶裡,而且兩者完全沒有相斥造成反差,反而相得益彰的倍增了情感的細膩度,真的是程度很恐怖的寫法。
其次則是關於歷史的部分,也可以說是陳映真寫作的背景知識,因為我自己另一個學程就是歷史學程,對於歷史的部分我是特別感興趣。陳映真書寫的時代與背景大致上是二次大戰後的台灣,並且隨著年代的前進而在題材上有所變化,時間可以一直延伸到2001年政黨輪替執政之後,離目前我們存在的時間已經非常接近了。陳映真蠻擅長運用時代給他的材料,畢竟他的作品都緊扣著台灣的歷史或當時的時事,尤其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之後這種情形可謂更明顯,勞工運動、總統大選都被寫進了小說裡,陳映真對歷史的發展確有一番見解,也十分有眼光的抓住一些歷史變化的轉折點。還有另一個方法就是回憶了,也就是真正已經走入歷史的部分,卻還隨著個人的存活而存在於個人的心裡成為一種壓力,就像無形的幽魂揮之不去,這是陳映真蠻愛用的寫法。比較不是那麼典型的例子就像是《第一件差事》的胡心保,對過去的無法忘懷讓他遠離人群,在記憶的海洋裡獨自泛航,直到沉沒為止;胡心保算是沒做過甚麼虧心事,大概就算是自己愛鑽牛角尖了一點,更為典型的例子就像《忠孝公園》裡的馬正濤,日本人來了、國民黨來了、然後共產黨來了,他就像變色龍一般的為了生存而出賣別人活下去,說他有錯嗎?其實也不必自做清高了,有沒有錯也不是我能決定的,但是這些、這一切就如此縈繞在腦海裡,夜深人靜時偶然想起,自己對不對的起自己的良心?自己最清楚了,所以馬正濤在政黨輪替之後,覺得似乎一切都要來算帳了,而喪失了活下去的勇氣,然而事實上沒有一個人遭到誰的清算,他只是自己結算了自己心頭的那些舊帳而已。
當然還有一個不可忘記的,我想也是陳映真寫作最大的動機,那就是他作品中的左派思想。其實我不太知道左派思想這個用詞算不算正確,或者是我個人對於左派的認知是否有將其窄化的現象,如果要把左派看成單是右派的相對而不只是共產黨的活動的話,那左派思想確實可以說是陳映真思想的重要元素,還包括了所謂第三世界對經濟帝國主義的反應等等,《忠孝公園》中的特務面臨的狀況我就不知道算不算是了,那應該只是單純歷史變動中的處境轉折嗎?不過我想先釐清站在陳映真對面的假想敵究竟是甚麼。一個當然是資本主義與後殖民體制,這是非常明顯的,華盛頓大樓系列不僅是陳映真唯一自稱成一系列的作品,其中對跨國公司的描寫十分細部且多面,我們可以看見一個又一個人在其中迷失了自己,當麥當勞遇上雞蛋冰的時候,雞蛋冰究竟該怎麼去面對與調整,有時候我會覺得陳映真並沒有批判哪一方的事實,麥當勞改變的不只有台灣的飲食文化啊,跨國公司改變的顧名思義的就是全球性的問題,東西方都必須面對,只是課題稍有不同而已。還有一個應該算是附屬在其下的副題嗎?因為這其中很明顯的是關於台灣左派共產黨的活動,我突然發現我不是很明白台灣左派運動的源起,是全球性的紅色蔓延嗎?還是台灣本身歷史發展的結果?還是國民黨收復台灣後實施的政策錯誤呢?但是不論如何,在國民黨政府的高壓政策下,台灣左派爭取言論與思想自由的形象應該就是陳映真所要傳達的吧。
看更多之後才有辦法想的更多,想的越多就越沒有辦法去對一件事蓋棺論定,必須尋找更多的證據與支持,而這也是一個自我學習的過程,尤其在許多的討論中,我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喜歡去說服別人相信我自己,反而喜歡聽去別人的意見來修正自己,並且在自己與自己不斷的對話裡去刺激自己的想法,有時候腦海裡會閃過一些比較新奇或沒有過的念頭,算是一種思考的進步吧?不過因為陳映真的作品說實在的不長,同質性事實上也並不低,全部讀完當然是很好的,但是在每次的討論裡有時候會出現很多重複的話題,當然故事內容是不一樣的,也有一些不一樣的東西可以討論,但是大致上的思想是不變的,也就是有整個脈絡在後面支撐著,大致上理解了大脈絡之後,其實思考就很難跳出那個範圍,以致於有時候會轉而去討論比較瑣碎的東西,或者是不知道該討論甚麼了,我覺得這是這學期這們課唯一比較大的問題,可能需要在授課的結構上做一些修正,不過我不知道要怎麼修正就是了……
◇ 報告計畫
訂題目真的很不容易,尤其不是要寫作文或心得,而是要去寫一篇篇幅較長的論述性文章時,題目真的是蠻難去擬定的,所以我想找自己在陳映真寫作的素材之中最感興趣的部分,這樣說聽起來好像有點模糊,不過大概就是台灣作為日本殖民地的歷史背景這一塊吧。我想我會遇到幾個困難,第一個是對象的問題,怎樣才不會把討論對象的範圍拉的太廣或太狹隘,比如說蔡千惠跟林標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人物了,但卻同屬於日本殖民統治的遺民,不過我想這一套作品裡出現的與日本殖民看起來直接相關的人物應該還在可以掌握的範圍,更何況他們也可以粗略的歸成簡單幾類,所以我想就全部都抓起來討論吧,畢竟他們一起生活過那個時空背景,享有共同的生活經驗,如果真的太廣了也請告訴我吧。還有一個是方法的問題,我的想法就是把這些人物放回到歷史裡解釋,目的應該是建構出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完整面貌,並且針對個別人物或類別做比較深入的討論,因此勢必會參考一些歷史相關的討論,還有一些關於其他作家的作品,當然還有更多我自己的揣測與感想,希望我不會把他搞的太難太複雜,因為還沒有開始做所以我也沒有辦法很明白的說我應該要怎麼做,只是大概提出一個概念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