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簡介

活動訊息

會議

講座

IACS

出版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簽署合作與相關課程

 

 

 

 

 

 

 

 

 

»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09-02-18 江念潔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心得報告
931938 江念潔

華盛頓大樓系列故事紀錄了台灣經濟起飛、外資進入的那段年代。單單用「萬般皆下品,唯有外商高」已不足概括解釋華盛頓大樓系列所描寫的故事與人物,系列作四篇各自具有陳映真所欲描寫的對象和階層,也紀錄下陳映真最善於刻劃的,一個轉變中的時代氣氛。在《萬商帝君》中,陳映真將視角轉向跨國企業體系中經理階層之間派系的競爭、跨國企業的行銷理論,以及小人物所面臨這股巨大、具脅迫性,也無處可逃的迫害時的受創心靈。
首先想先討論《萬商帝君》裡三個重要人物:劉福金、陳家齊、以及林德旺。劉福金明顯跟陳家齊作為強烈的對比,以省籍區分而言,前者為本省人、後者則為外省人,他們也是公司派系區別年輕一代與資深的對立方,陳映真這點描寫雖然顯著為刻意的安排,但也反映當代兩種不同的政治立場,劉福金所代表的本土派,在當時黨外運動興起的年代,他所支持的是與對岸有所區隔的台獨路線,並認為台灣人與中國人早已是兩種的不同國家;相較之下,陳家齊所的背景家庭和觀念應該也是當時外省省籍大多具備的特質和觀念,相對下保守的行為和政治立場,如陳家齊看待劉福金肆無忌憚倡言其政治理念時的獨白:「這裡畢竟是台灣啊!…劉福金這樣喳呼,總有一天會倒霉的。」(《萬商帝君》P.150)究竟陳家齊所言之意是源於台灣的政治壓迫還是中共政體的強大,我仍沒能判定,但這應該便是當時外省人的普遍心聲。
兩者交鋒最盛點便是在篇章(ROLANTO)中對於行銷產品至台灣農村的企劃案上,陳映真透過陳家齊的口道出台灣轉變時代中,大家記憶中的台灣鄉下農村早已不復記憶中的存在:「整個台灣農村早已改變了「田園的」舊容,現代成衣老早取代了對襟唐裝…越來越接近鄉鎮和城市。農村的語言變了,價值也變了。」(《萬商帝君》P.164)一個商業行銷對於台灣農村的分析,卻也道盡台灣價值在商業興起所牽動的價值轉變,產品透過行銷早已徹底進入並改變台灣社會生活結構,且不只如此,不僅止於台灣,泰國、菲律賓、墨西哥、甚至巴西鄉下所呈現的物資生活,開始出現某些共通點。這就是跨國企業的力量,也是陳映真關注的焦點,跨國的商業行銷所夾帶廣大願景和強勢的行銷方式,他們的目的為創造「人們需求」,塑造出單一的理念、文化,以及價值觀,正是這股力量尖銳的摧毀各國的民族性。是否是台灣人或中國人似乎不在重要,能進入外商公司任職,達到他們的標準便是成功有為的象徵,台灣與中共、美國的國家關係也可以略放一邊,成為世界公民似乎才是符合潮流的觀念。新的價值觀將塑造出一批新興貴族:「管理技術最令人陶醉的,還不全是它的合理主義,而是在於他像是一個新時帶的宮殿中的禮儀。學習了這些儀節…可以進個新時代的殿堂,並且一級一級拾級而上,通往…世界管理者的寶座。」(《萬商帝君》p145)
與前面兩者作為對比,陳映真描寫篇幅更多的便是林德旺發瘋的過程。前者如果是跨國企業中逐步成功的象徵,林德旺便是失敗墜落谷底的例子。閱讀林德旺的故事總會聯想至魯迅的風格,那種小人物被時代壓迫的巨大悲哀,自身視野的狹隘更加深陷在泥澤的困境,童年種種記憶有著許多不堪,但都脫離不了相同的心理狀態:「陌生、黑暗、幢幢獨立,滿懷著無可測度的惡意。他感到無比的疲倦,心中充滿著無由分說的絕望,羞恥和驚恐的感覺。」(《萬商帝君》P.179)難以解釋的羞恥和驚恐貫穿林德旺的人生,從小被抵債給義父、回生家差點無法繼續升學,到姊姊素香希望他返家工作,或者外商公司中沒有成就的工作,種種都給他無比羞恥和恐慌的感覺,陳映真用他一貫的筆調寫出一個人瘋狂的過程,沒有明白寫出緣由,只有不斷情感的堆砌和不停的疑問,最後一個臨界點衝破後,被當成丑角拉下舞台,林德旺的角色讓人難以理解卻又必須承認他確實反映出某種真實存在的傷懷情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心得報告
931938 江念潔

    在《歸鄉》之前,陳映真很早就對於省籍問題、戰場上退伍兵有深刻的關懷,而醞釀多年之後在《歸鄉》顯著、直接的面對這個問題。此篇故事大量的運用對話來表述背景,鋪陳情感,且角色都各自有著鮮明的立場特質。從年輕一代台獨為代表的張清、到1949年才遷台的郝先生一家、以及擁有共同記憶的大陸老兵老朱與台灣老兵楊斌。故事鋪陳近似《山路》,楊斌與蔡千惠的出場皆蘊含著某些的秘密,千惠的秘密源於她少女的理想憧憬與贖罪,楊斌的秘密則是說了別人也難以理解的、大時代下沒有個人抉擇自由的辛酸經歷、對於自身的政治認同、文化認同的問題。像是張清從口音上堅持反定楊斌是本省籍的事實、而張太太和老朱則由「台灣人應有的共同歷史」來區別何為本省與外省。故事中此橋段的氣氛雖然和諧溫馨,但對應後部真相的顯現,更凸顯台灣老兵定位上的模糊和兩面不是的酸楚。
    雖然陳映真是以省籍作為寫作素材,他的寫法並非是去鋪陳「如何讓雙方和解有個圓滿大結局」,在《歸鄉》之中,他反而模糊了大眾對於本省、外省,甚至是對岸的印象界線,從老兵無分省籍的共同戰場記憶,到楊斌在大陸近五十年所遇到那些照顧過他的團長和農民們,以及返台後時代改變,台灣人竟欺負自己人的事情。陳映真寫下的都是真實發生的、人的歷史和故事,並沒有因為省籍區別而有所不同。尤其連結到陳映真身為作者他所具有的特色,一個只能以自身周遭經驗寫作的作家,其寫出的故事更具有反映大時代壓迫和改變下令人悲憐的辛酸。也因此《歸鄉》中反映的是超脫了省籍區隔,更具共通性的特質,去描繪出人性如何是被大時代和政治脅迫而扭曲、掙扎,最後還是回歸根本的道理:「怎麼作一個人」。
    而更往更深層去思索,陳映真不也寫出一個大問哉,如何去定義台灣人?當語言、口音,甚至是共通的歷史經驗無法作為標準去判斷時,我們怎麼向他民族解釋,何為台灣人?台灣人對自身的定位到現今仍然是一個必須要面對,卻受到百般侷限的問題;為何我們到現在對於國家以及對自身的認同仍有根本上的不協調和斷裂感?這應該也是往後我們仍無法逃避、需要面對的議題。如果要問陳映真他的答案為何,在《歸鄉》似乎他早已有了堅毅的答案:「台灣和大陸兩邊,都是我的老家,對不?」這故事結尾也確實讓我們看到了陳映真的改變,《兀自照耀著的太陽》那的陽光冰冷虛無的刺痛感消失了,取代的是滿溢的辛酸卻又願意承擔的、溫暖的關懷。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心得與報告
931938 江念潔

    以整體結構看本週的文章《雲》,簡而言之故事是在說明一次在外商公司內部的新舊勢力以工會作為舞台進行派系鬥爭,而最後新勢力被鬥垮,連同主要幹部都被清算趕離工廠,這題材就算至現今觀看,仍然是不斷反覆在不同各處上演的老戲碼。舊的勢力保守固執,並握有優渥的資源,因此拒絕新的改變甚至反動壓迫是可以理解的事情。而陳映真便是以此社會現象注入他的思考和關懷,塑造了反應社會寫實面,卻又蘊含人性努力的溫情面貌。

    《雲》作品完成於1980年,距離陳映真出獄已有五年,而在五年後的1985年他也將創辦人間雜誌。因此我們不但可以從此篇看到陳映真所轉換新的風格、他所見隔七年有巨變的台灣社會之外,也可以捕捉些微他日後對於「人間」的理念。在台灣八零年代,別於過去限制保守的政治氣氛和社會形象,八零年代面對的是突破、改革,外商進入台灣,帶來有別以往的西方資本社會的文化。如上禮拜上課中同學所提到的,台灣尚未重新檢視四、五零年代的政治壓迫和省籍傷痛時,一切問題便為了追求新的西式生活而被掩蓋在社會之下。外商和資本夾帶著西方的優越和自恃的文化進入台灣,也成為「好的標準」,在一切以西方為依歸標準下,台灣本身隨著時代改變的社會議題不被看重也降為次要地位。陳映真在《雲》故事裡便強化了此處的雙方對比,除了反應社會層面的問題,對於故事小人物真摯情感的描寫,將整篇故事的深度又往內掘更深處。

    《雲》中的主角有兩位:張維傑和文秀英。他們的關係就好比之前《賀大哥》的兩位主角。張跟賀大哥在某層次上是略同的,他們相同的懷有理想、關懷,並把他們的理念傳承下去,然而賀大哥因為難以承受自己過去犯的錯而遺忘過去;而張則是想要逃避失敗的自己而任由利益薰心的社會結構撕裂自己過去的理想和堅持,變成隨波逐流、不再思考的生活。而相對的,小曹和小文兩位女孩,他們同樣是稚嫩而青澀,陳映真將這份「理想」交由她們承接,小曹在故事最後並未明言她經歷過改變,之後將會如何。但是小文在《雲》整篇中作為傳承的角色,尤其在張早已忘卻自己信念的時,她仍舊自始至終身體力行那一句話:「我會努力,看看將來能不能寫出我們這種人的心情。」她的日記,到工會改革失敗,張開車載她們前往台北途中,她看的雲朵,仍惦記著如何將她看到的天、看到的雲
、以及她的心情要如何描繪成文字記錄下來,她真的始終如一。

    《雲》文章比起之前的作品,人物數量之多、人物刻劃之細,尤其是小文的日記,對於青澀的女孩心情掌握,陳映真描寫的真實性和投入的情感不由讓人驚豔。雖然是張維傑與文秀英兩位當主角,但實際上陳映真最具用心的、讀者顯而易見的還是文秀英,以及她工廠裡面那群女工們之間的互動和情感,對照於外資代表艾森斯坦先生與舊勢力派宋老闆的描繪,更顯得她們工人所具有的,台灣人純樸認真打拼的特質。雖然故事最終沒有辦法給她們的努力一個美滿的回報,然而小文在日記七月二十四日裡所懷抱的感謝的心情,對於這些認真活著、願意為他人付出的心情,在之後的人間雜誌仍延續下去。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心得與報告
931938 江念潔

閱讀《賀大哥》此篇,包含了陳映真前幾篇文章所蘊含的理念,如社會關懷、社會主義對社會的批判、理想的艱難和破滅的現實、諷刺現今的知識份子等。可以說陳映真在寫作之前內心早已有了一種根本的關懷和理想,所以他才能以此為根本視角去描繪他所看到的世界面向。這時期的陳映真揮別了六零年代初期情感濃烈、哀傷深沈的小人物描寫,經過了一段知識份子的無力和批判的掙扎時期,在入獄之前的陳映真,筆鋒是富有情感卻不沈溺,具有批判而不失希望的,雖然他的作品中主角大多在理想希望與現實絕望痛苦中的掙扎中,最後面臨破敗的結局,但所留下近似希臘悲劇所彰顯的人性對於理念的追求,更能得其彰顯。
在《賀大哥》中,視野的主人公為小曹,我們仍能明白陳映真寫欲寫的角色為小曹口中的賀大哥。從賀大哥的出場,到他揮別小曹後進入精神病院,我們透過小曹的眼光,十足的感受到了何謂陳映真所偏愛的人物之一,回顧之前文章,從《加略人猶大的故事》為始、在《獵人之死》、《喔!蘇珊娜》裡出現相似的人物形象,如「他的髮鬚,在豔陽夏,有些枯索…他的衣著隨便…甚至說得上有些邋遢。然而他的健碩的身材,使他看來猱捷,粗糲。」(《賀大哥》第86頁)「日晒得發紅的臉,瘦削的、濃眉的臉,蓄著彷彿聖誕卡上得耶穌的鬍子的臉。」(《賀大哥》第87頁),以及「他的棕色的瞳子。使我驀然地想起電視裡「動物世界」中的美洲的梟鷹的眼睛…」(《賀大哥》第92頁)一種拋棄世俗禮教、為理念獻身的憂鬱殉道者的形象,卻又融合極具陽剛肉體氣息的男性形象,形成了陳映真筆下一種極具特性的人物類型,或許亦是陳映真理想的人物形象。
《賀大哥》故事有三處轉折點,前面是以小曹的視角體會到她口中安靜少言的賀大哥對於理想社會的盼望以及對愛與幸福追求的堅實,這點直接投射回作者身上,明顯易見的便是陳映真的雜誌「人間」的堅持和理念,這不正就是賀大哥所欲表達的社會關懷和情感的體現?愛同胞無須理由、不單只是宗教的奉獻,更不能因為受挫而放棄,從此處我們看到了陳映真始終如一的堅持。然而故事有了美和希望,要讓人有更深刻的感受,就必須讓讀者有痛感的力道。一個理想的追尋者單只有理念是難以堅持下去,並且流於空泛虛浮,背後總要一股信念作為支持的動力,而陳映真給了讀者殘酷的真相。充滿關懷的賀大哥的光明面背後,是一名逃避而恐懼的越戰士兵,戰爭場上他輸給自己的畏縮而做了殘酷的事情,戰爭後他畏懼於他人的排斥而難以開口將真相公諸於世,正如同文中精神醫師所言,遺忘症病人正是因為難以面對過去的挫折,才選擇性遺忘來尋求一段重新開始的、補償自己理想的人生。
到此處的轉折早已驚得讀者說不出話,然而陳映真的諷刺仍未停止,末段劉先生的出現將整篇故事的悲劇往前一步推進,難以獲得平反的悲劇人物、現實社會知識份子自視甚高的態度,賀大哥自身良心的痛苦掙扎被劃上有病的病人,而沉入社會底層不再發聲,而掛上千年仁愛為優良傳統的知識份子,體面且彬彬有禮的享受社會上層的生活,如《兀自照耀著的太陽》的醫師一群人。後者經過小淳的洗禮將重新看待他們腐敗而陽光照耀的世界,而《賀大哥》中主角小曹終究還是無力、無言的走回原本、毫無改變的社會。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心得報告
931938 江念潔
【陳映真小說集II】收錄了陳映真六零年代中期的作品。對照之前文章的風格,之中確實有了轉變,我們可以看到陳映真將其關懷的視角離開原有鄉村、都市市井小民,而放在社會體系中知識份子身上。如《一綠色之候鳥》裡任教於大學講師的主角與其他教授、《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裡生活富有文化品味的魏醫師和他的朋友們,以及《最後的夏日》校園裡彼此間勾心鬥角的老師們。再此先回顧六零年代的社會背景,在進入陳映真的故事之中,我們更能清楚看到那些無力、困頓、甚至故步自封侷限在自身小天地中的知識份子,正如《兀自照耀著的太陽》的魏醫生,他們關起窗門將自己與現實的外界隔絕,過著優渥卻迷失的生活,如同醫師自身所言:「那些絕望的、欺罔的、疲倦的日子。」直到他們的女兒因窺視到外頭殘酷的真實,真相與自身內心良知的衝突滅絕了女兒小淳的生存慾望,魏醫師眾人才驚而重新檢視自己的過往生活。
「…但是淳兒竟那樣地流著眼淚…我從不知道要為別人、或者不同族的人流淚的事…」在此篇故事之中,小淳這個角色彷彿代表了某種良知,是如此脆弱又純淨的被保護窗戶的一端,隔絕了外界「不同族」的真實,直到直視了人性悲哀灰暗的面貌的那刻。那是怎般的思想和衝擊,才會讓小淳失去活著的欲望來表達自己的控訴?《兀自照耀著的太陽》故事時間點架構在小淳生命危急的那一晚,週遭的大人面對的快逝去的脆弱生命,才真正對於自身、對於良知開始做了反省。而中間小淳的一度清醒彷彿代表著新的希望和重生,代表著一切都會好轉,只要他們覺醒、只要他們體悟。
而陳映真依然是陳映真,在故事末段的一擊回馬槍,是如此重重打擊讀者的內心,也是整體又更進入深層的層次。明明從灰暗的角落中升起一絲微弱的希望光芒,而最後仍無力挽回的消逝在黑暗之中。這裡造就出了比之前更大的無力感反撲至讀者身上。反諷的,故事尾端,黎明升起的太陽依舊升起,燦爛的光芒兀自照耀著,突顯了某種無力扭轉情勢和毫不相關的距離感。兩者的落差和對照,與那股與悲劇現實違和的平和寧靜氣氛,構築的張力則是重重的沉入到讀者的內心深處。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心得報告
931938 江念潔
本週報告重點是放在陳映真《加略人猶大的故事》上,本篇是引用基督教聖經中最為人所知的經典片段:「身為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的猶大,利益薰心,為了三十枚錢幣因而出賣耶穌,將他送上十字架。」陳映真本身為虔誠的信徒,也因此他文章的題材亦會將基督教的題材引用以及詮釋。一些對於陳映真相當理所當然的基督教背景和教義讓他能信手拈來混入自己的想法和理念,但對於讀者而言,在進入陳映真的文章世界之前,如果不先事先對於故事的背景和由來有大略的明白,唯恐閱讀陳映真時會漏掉他許多隱晦模糊的思路和暗示。而同時如果不甚了解耶穌實行神蹟的故事,在進入《加略人猶大的故事》時對於那時代眾人對於彌賽亞的渴望以及羅馬人的壓迫等背景產生的時代氣氛就較難掌握。然而陳映真除了在題材運用上捕捉到那時空下詭譎時代的氣氛,他更是進一步對於猶大的故事做了新的詮釋與翻案,翻的極為合理,也極為動人。
故事中的猶大是聰明也倨傲的,他的深沈和激進的渴望改革的理想混合出一種壓抑又奔放的性格,這樣的角色描繪便給予將要描繪的翻案故事有力的支持。他是如何強烈的期盼社會的改革和擁抱的一股旁人難以加入的理想,而這樣的猶大是難有歸屬的,他既希望回復古以色列國的榮耀,另一方面又堅持著青年的正義,一種擁抱世界的社會主義,這般讓他難以被團體接受,這讓他一度喪失自己的理想和光芒。而耶穌的出現但代表著他理想重新被點燃,猶大在仰慕耶穌的同時,也將自己的夢想和理念都付諸於耶穌身上,他近乎瘋狂的傾慕於這位可以實現他夢的人。
然而將自己的夢託付在他人身上者,幾乎都是夢碎。猶大才領會耶穌與他的方向是不同的,他熱烈的燃燒著自己,在氣氛最高揚的時刻吶喊鼓動,到頭曲終人散,空盪的街頭只剩他一人,他的理想終究只有他一人在吶喊。悲憤的猶大、不甘的猶大、失望的猶大,他一方面恨耶穌明明具有實踐他夢的能力而不為,另一方面又仍敬愛著耶穌,種種的情緒在他心中撞擊,最終將耶穌和他送上絕路。耶穌的角色在故事中是彷彿親近卻又是模糊的,他充滿人道的精神,也有無比的包容;他被眾人所愛慕著,卻也是低調而無所求的。掛在十字架上的他,是虛弱而純潔的,就如同千年般傳頌著的,這是為眾生而死的無辜者。猶大看著十字架上的耶穌,最終他才真正領會到耶穌所要的為何。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心得與報告
931938江念潔

對於陳映真最初步的印象,僅只於他為台灣左翼相當重要的作家。然而在閱讀完陳映真散文集《父親》之後,看到了許多不同層面的陳映真。而這些不同角度、不同時空背景下所呈現出的陳映真,讓我感受到最直接的想法,這是一位始終如一的作家。散文集收錄了他於各處刊登的作品,寫作於不同的時空、不同的場合,給不同的人。從1976到2004年,將近三十年的時間,我訝異的比照他早期與近期的文章,除了歲月流逝所帶有更圓潤、更深邃的人生經驗和情感外,陳映真筆觸下所具有的理想、信念,以及對於時代、對於時代的近似悲憤卻又憐憫的情感,這些獨特性質所塑造出的作家陳映真,是從頭到尾連貫統一的。或許是從童年期看著日本老兵的感慨、隔壁陸家大姐被帶走,到年輕時期肅穆社會的那個階段,這些場景不斷的在陳映真的文章、在他的生命片段中浮現,成為他看待這社會的景象,也成為他文筆中蘊含的情感。
尚未讀過陳映真其他的作品,但對於散文集中許多陳映真的生命片段卻是如此的熟悉又親切。或許這就是他的人生經驗同時連結了台灣社會歷史每一種不同階段的改變和銜接,背後呈現出近乎每個人都曾些微感受過的時代壓迫和回憶,那是他的人生,也是台灣的記憶。而陳映真的寫作方式也確切的反應著作者本身的關懷的與看重的事物,他的寫作並非為優美且詞藻華美,筆觸文學底子深厚,信手拈來便是引經用典的技巧性作家。陳映真只是如同口述般,向讀者述說他從前的過往,他遇到了哪些人物,他在那些人物看到了怎樣的精神,而這些精神在面對一個壓迫、扭曲的社會環境下,是帶有怎樣的情懷和悲憤,如此般一幕幕的畫面就從讀者的眼前劃開,清晰可見。
《宿命的寂寞》中痛哭的老人、《鳶山》中沈靜而熾熱的畫家、《祖祠》中望著孫子背著口傳下的地址,喜悅的老長輩。如此安靜的人物,如此豐富的情感,他們在陳映真的筆下是少言卻又是帶有濃烈劃不開的理想或者懷念,這也是過往台灣逐漸逝去的氣氛。闔上此書後我靜默很久,不知道要怎麼說明這些熟悉又陌生的情緒,這些可能曾經發生在我父母親、長輩或是祖先的經驗和體悟,而這些情感比照現今社會的環境氣氛又是格格不入或者相隔已遠,對於曾經在台灣歷史上為了自己、為了理想、為了前輩以及友人放歌的陳映真先生,不知道他在面對轉眼間巨變的台灣社會,是帶有怎樣複雜的情感和包容來面對?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期末總體心得
931938 江念潔
讀了一個學期的陳映真,留下的問題或許比得到的解答多更多,但是我還是蠻慶幸有修這們課。除了獲得學分之外,重要的是我有體驗到新的學習方式。如何去深入討論一個文本,以及如何透過文本與自己內在的材料做連結,獲得不同的感想和省思,這是我第一個感想。正因為修課的同學都來自於不同學程領域和接受不同思維模式的訓練,陳映真的小說反而成為良好的思考平台,讓同學彼此分享外,更深入瞭解自己。像我自己本身是偏重歷史學程為主,在文本史料的閱讀上,本來就應該神入文本時代,並且試圖去釐清作者當初寫作的背景和因素,才能再進一步為此歷史事件做詮釋。將這種研究方式套用在這們課裡,我反而從中學習更多文本閱讀的方式和切入的角度,受益良多。有趣的是對於相同的故事,我有與其他學程的同學如社會學程,做一番討論,那位同學反而對於文本對應現今台灣環境,以及資本主義與美帝主義有著濃烈的興趣。這是在這學期中有趣的事之一。
而另一種雖然並非興趣,但確實是開拓視野的,便是對台灣歷史本身的瞭解,透過算是台灣少數的左翼作家的眼光看待社會的經歷,讀者真的可以用「全新的視角」來形容自己所見所知。這段被埋藏的過去社會記憶透過小說情節書寫,展現了那個時代獨有的氣氛,並能讓當下的我們更加體認自己現在的生活的源由來自何處。就像是終於填上缺了很久的空白拼圖,我們一方面將驚喜找到失落已久的拼圖拼上,一方面又會訝異著拼圖的圖案竟然是跟原本預期的有極大的落差或是出乎意料的發展,這就是我閱讀陳映真一系列作品共通的心得。尤其是課堂中對於左翼、共產檔的污名化,以及統獨問題的由來和脈絡,甚至是韓國與台灣之間的牽連性,都是歷史上、教科書中不能說的秘密或是不被看重的問題。
雖然現在對他人提到陳映真仍需一番解釋,而提到他的政治立場更是讓他人馬上有不恥或是老古板的印象。但透過閱讀他的作品,真的能體會他堅持的原因和不變的立場緣由。硬是要說,他確實是改變了一些我對台灣政治或是社會問題的舊有印象、狹隘視野。尤其從五十年前第一篇小說誕生,隨著文本的閱讀,彷彿也注視著陳映真的成長和改變,他的故事真的都非常動人,我期待日後隨著我自身年齡的增加,再重新閱讀陳映真時,能獲得更多不同的東西。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期末報告
931938 江念潔

I. 前言:寫作目的

從1959年到2001年,陳映真近五十年的寫作生涯中,雖然作品可依照他的閱歷、心得、關懷而有所分期,但大體上,陳映真是一名用自己親身經歷或他人生命經驗當作寫作素材的作家,用簡略的說法解釋,他是只能寫下自己看到、自己感受此類的作家,從作品枝微末節處,讀者便能有所發覺。這特徵在早期較不明顯,從《麵攤》到《文書》左右,陳映真的作品主要流露出他「豹變」思想的抒發、整體的氣氛基底是鬱悶、空虛、甚至是憤恨不平的情感發洩。而從《將軍族》開始,陳映真情感性略為收斂,用冷調的筆觸著墨在台灣本省與外省的主題上。這也是開啟了他對於所關懷議題的探討方式,透過小說故事的書寫向讀者傳遞他欲表達的理念,而這些故事的取材便是來自周遭生活,這項特徵最直接顯著的時期便是在《鈴鐺花》系列中,真實的令人訝異的風景、氣味與孩童玩耍的方式,全源自於陳映真本身的童年記憶。甚至高老師摔耳光的事件,在《後街》中也有提到是源自經驗中自南洋戰場歸來,患肺結核的吳老師的親身經歷。而早在這之前的《雲》,也是他將訪問抗爭失敗公會運動的手稿當作素材,改編出的動人作品。
最令我感受到陳映真這項特點的,便是重新再閱讀《父親》的驚喜,在文章敘述中,我驚喜的發現了這段:「…數日之後,我突然在家門口遠遠地看見披著披風的、高大的父親,踏著火車軌道的枕木,繞著小路,向鶯鎮的我的養家走來。(《父親》P.137)」這段的印象,便是日後1983年《山路》少年第一次看到蔡千惠的場景:「他猶還記得,少女蔡千惠一邊踩著台車軌道上的枕木,一邊又不時抬起頭來,望著他家這一幢孤單的土角厝,望著一樣孤單地坐在冰涼的木檻上的、少年的他的樣子。…(《山路》P.61)」
便是這個小小的發現,驚豔了我的心,也讓我想到我的疑問:如果說陳映真是只能寫下自己所見、所聞、所感的作家,那反映在作品中出現的眾多女性角色,又是從何處為藍本產生的?從《父親》散文集中反覆閱覽,想找出他生命中重要的女性,想以之跟作品的女性角色做連結,但實際上陳映真筆下有出現的女性之少,僅有陸家大姐、以及他妻子的岳母。而反觀看陳應真的作品,卻是可以發現他對於不同女性情感的掌握、語氣的描繪是非常精準的,這般的反差便激起我的興趣,也成為我這學期期末報告的主題。
我主要希望透過針對陳映真從早期到晚期作品中所出現的,不同時期的女性角色做分類與定位,再針對特定幾位具有份量的女性人物做分析,找出他們情感或是思想的源頭藍圖。有可能是陳映真將不同人格特質融合拼湊、亦有可能是他反映出了台灣不同年代產生的不同女性的類型。這是一個很難有結論,甚至可能會有將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人物硬是湊上關係的推演,但透過這個議題為出發點,或許亦會看到不同平時課堂所閱讀的陳映真。

II. 全覽:五個時期的陳映真作品與女性角色

一、 《麵攤》到《蘋果樹》
這時期唯一是主角的,便是《我的弟弟康雄》的姊姊。她特殊的定位在於她與弟弟之間的相似與對比,男性的弟弟是思想的領導者,卻絕望於自身之罪而選擇了斷生命;而對照的姊姊,思想源自於弟弟,而她所選擇的了斷則是讓自己苟且的偷生,丟掉驕傲的思想和尊嚴,接受自予的懲罰。就靈魂上,姊姊與弟弟實為相似,就現實上,陳映真將兩人的不同處建立在陳映真對於性別的認知上,此處也些微的透露出陳映真本身的想法中,女性對生命力的強韌和堅毅是大過於男性的,就算不論知識和理念,從《我的弟弟康雄》之後,幾乎死去或崩潰的以男性居多,而女性則是以豐饒的形象、草根的生命力,或是純淨的受者,成為被傳承的角色,這特色在中後期才顯露出。
而最早期時除了姊姊之外,其餘的女性角色則少有著墨,但從中仍得以觀察出日後女性角色幾種的原型:如《鄉村的教師》中吳錦翔的母親,沒有受過教育、甚至有著鄉村人的憨厚短視,但其豐饒的生命力和草根性等特色,在之後一些角色如《故鄉》哥哥的妻子、《某一個日午》的彩蓮身上亦可找到;而《貓與他們的祖母》中,孫女娟子陷入情慾中、年輕少女主動的渴求愛情與歡愉,則在《加略人猶大的故事》與《喔!蘇珊娜》中有更深的描繪。
二、 《文書》到《喔!蘇珊娜》
這時期的陳映真主要受到現代主義的影響,有趣的是雖然採用西式的題材,卻仍寫出陳映真式的女性描繪,如《獵人之死》的維納斯,她是情慾的誘惑、豐饒的身段,卻也是渴望愛和愚昧的女人,映照的是現實主義下空泛的型態和肉體的交會。陳映真筆下的女人一向是主動、性感且具有情慾表現,尤其是早中期對少女的書寫,《獵人之死》、《喔!蘇珊娜》到《唐倩的喜劇》皆有其特徵。
而較為特殊的,反倒是《兀自照耀著的太陽》裡的小淳,她作為故事中純淨的、柔弱的,象徵理想和未來的角色,最後違背眾人期盼的被賜死,小淳本身不具性格,陳映真重點在於表現她的象徵意味,而小淳的結局也是直接表現陳映真那時期悲觀、感性的情感面向。相對於此的,是後面《賀大哥》裡小曹相似卻截然不同的定位和結局,兩者皆是乾淨如白紙的代表,前者如小淳代表理想幻滅的死亡,而後者小曹卻是承接了賀大哥的理念,表現陳映真本身看法的轉變,而從這條線發展下去集大成的,便是《雲》裡的小文,她非但接續了一種理念,甚至表現的比傳承者更加的純粹、亮眼。
《喔!蘇珊娜》是繼《我的弟弟康雄》後,再度以女性的「我」為主角。兩者相似之處,皆在於他們在故事中有男性的理型做對照,姊姊對照著弟弟康雄代表著純粹理想的幻滅;而蘇珊娜則是遊蕩在兩種男性、兩種理念之間,最後發現兩邊都不是歸屬。這描繪的劇情在後頭的《唐倩的喜劇》被應用於當作陳映真嘲諷的手法。

三、 《最後的夏日》到《賀大哥》
如果說《唐倩的喜劇》中唐倩流連於不同男性之中的手法源於《喔!蘇珊娜》,那唐倩的原型則是偏向《最後的夏日》的李玉英,李玉英較為稚嫩、無知,而她美麗的外型、知識的背景、還有生於富饒的生活方式表現了不同於之前的,1965年代左右的新時代氣氛,窺探到外國尤其是美國的影響力逐步籠罩知識份子圈的狀況。所以接著發表的《唐倩的喜劇》展現的諷刺張力除了向讀者展示陳映真的再度轉型,也說明時代的轉變及歐美的介入。本時期陳映真主要以嘲諷的口吻,實質是對不同議題的反思,如前面對知識份子圈的不滿,如後面戰爭殘酷的描述。然而在女性描繪上便少有重要的角色出現,直到《賀大哥》的小曹,又是另一個陳映真轉變的轉捩點。他相較於之前,是較為光明且故事中的死亡議題降低。

四、 《夜行貨車》到《萬商帝君》
華盛頓大樓系列,陳映真極盡寫實的將外商制度和理念帶入故事中,而在這個時期奠定了陳映真長篇小說細膩刻劃人心和人物角色彼此關係的特色,簡而之便是人物開始有血有肉有淚水。其中《夜行貨車》的劉小玲便是一例,她與兩個男人之間的關係,愛情與爭吵,還有無私母愛的特質,其中的劇情描繪佔全文相當大的份量。劉小玲對林榮平的怨懟與詹奕宏戀人卻時常爭執的關係,套進故事時代中,卻也呈現了除了外資對台灣的影響外,之中台灣尚未解決的省籍問題內化形成的問題。
然後最令我驚豔的部份,則是在於《雲》中小文、文秀英的日記,以及工廠女工所呈現的互動。陳映真在《後街》中有提到,《雲》是他將採訪筆記的材料小說化,被壓殺公會運動的故事。我們無法確定故事中每位女性如趙月香趙公子、何春燕何大姐、游碧玉魷魚這些角色都是源自於其人真事。但陳映真確實成功的向讀者展現他對於女性彼此關係的刻劃,那種女性小團體彼此常日之間的勾心鬥角,以及對待共同敵人時同心協力更甚男性的、不畏受挫的動力。最精緻的部份,則是小文日記少女般的口吻和看待事務單純直接的方式,令人難以置信是由一名年紀四十好幾的中年男性作家寫出的。而小文身為作家的理想和堅持的源由卻不難想像,根本便是與陳映真本人如出一轍。身為讀者的我只能猜想,或許他是將自己作家的理念,結合訪問公會裡的年輕女性公會成員份子,才能構築成文秀英的樣子。

五、 《鈴鐺花》到《趙南棟》
鈴鐺花系列開始,接續著華盛頓大樓對於人物的書寫與角色關係的塑造,更加添了故事背景的描繪,如一幕幕的電影畫面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既是增添故事深邃的真實感,也加深故事的情感強度。而我最喜愛的陳映真作品《山路》也是在此時期出現,蔡千惠這角色同樣的也是理念的被傳承者,而小淳、小文般的純淨特質到了她身上有著更精確的描繪:「愁悒的少女的戀愛的心。」純粹而又奉獻的態度為少女蔡千惠創造了獨樹一格的形象。她可與男性如李國坤、黃貞柏一般懷有理想性和「為了別人打碎自己」的決心和行動力,卻也有著少女愛戀情感和女性柔性的堅毅。她有著康雄的理想已碎驚醒的悲壯,卻沒有他虛無的空泛;她與《雲》中的張維傑一般曾有著為了別人活著為別人落淚的情懷,後者在落入資本主義中已被污染變質,而蔡千惠除了遺忘外,仍是還有樸實謙卑的生命態度。這樣的角色我難以想像如何描繪她的真實性,陳映真卻透過她與李國木之間的牽連,以及給黃貞柏書信那真摯的「初老的女子的心」,得以獲得讀者的感動和認同。
而到《趙南棟》時,中間已間隔四年。陳映真重新出發,以前所未有的兩代時間和篇幅長度寫下了《趙南棟》,之中寫作手法透過不同角色對於自身經歷的闡述以及對趙南棟的印象,構築出史詩般格局的台灣時代悲劇下的故事。在葉春美篇章中,陳映真首度以他七年監獄的經歷和見識作為素材。灰暗的牢房、腳銬撞擊的金屬聲,難友彼此的打氣,以及最落難做黑暗中才能誕生最恢宏的人才氣度,光是本章的描繪已是直擊入人心的痛。而葉春美雖然是陪襯的過場角色,論氣度論悲壯皆沒有其他角色吃重,但她承接了牢獄中女性難友們的寄託和責任,以及作為趙慶雲、趙爾平故事的目擊者,最後收容墮落的趙南棟,這樣的角色的重要性是在於她在故事裡輔助者的定位。
而相同的,不論是宋蓉萱或是許月雲,相較男性角色,她們都是較為堅強也是受創復原較快的一方。宋蓉萱之於宋慶雲有著領導的地位、許月雲如《雲》中何春燕何大姐的地位,堅強理性且有敏銳的判斷和照顧人的特質。正是她們柔性的剛毅,讓我不禁懷疑女性之於陳映真的意義,或是他所接觸女性給予陳映真這般的印象,而進一步成為他寫作的素材。

III. 結論

針對陳映真女性角色的分析我選擇僅到趙南棟為止。因為後面幾篇如《歸鄉》、《夜霧》到《忠孝公園》的長篇故事中,女性的書寫相當的少,真的可以討論的唯一只有《夜霧》裡邱月桃和李清皓之間,互相需要、互相疼惜的平等關係。但真正如《雲》、《山路》等有著極重要故事地位的女性角色則是缺席。這應該是與陳映真在後期欲討論的「國共內戰」、「國民黨特務」議題有關,因為回到那時代的當下,本身便是女性難以加入、參與的歷史過程。而對於有將女性定位為治療性角色的陳映真而言,他亦並未希望在故事中增加能治癒像李清皓、馬正濤等內心的恐懼和創傷的人物的情節,而是選擇讓這些角色悲壯的自裁。
是的,我確實認為女性之於陳映真是較為堅強和柔軟的性別,相對於男性角色不論是早期如《我的弟弟康雄》、中期《上班族的一日》,以及後期的《萬商帝君》和《夜霧》,陳映真都有傾向安排他們背負著較多的社會壓力和脆弱的彷彿快折斷的男性堅強,因此往往到故事的末端而爆發、而崩潰,《賀大哥》也有這樣的傾向。反觀女性,雖然在兩性關係上為附屬的角色,如唐倩、劉小玲、蔡千惠等,甚至在《夜行貨車》裡有暴力相向的情節,陳映真仍給予她們柔性卻不倒的堅強。這或許與經歷白色恐怖,男性受到壓迫與被捕,遺留下的女性不得不扛起責任有所關聯。更或許陳映真在七年牢獄之災中,接觸到當時女性中最精英的份子階層,所以從之後的《賀大哥》(1978年)、《夜行貨車》出現的女性角色都有著堅牢不催的信念和力量。
當然這般的推論僅僅只能當作假設,畢竟回顧《父親》散文以及過去五十幾年的女性社會地位和定位,都少有材料或是模糊不清。僅能做到的只能從陳映真筆下的女性角色推演回去窺探作家本身的思想傾向和材料來源。也因陳映屬於透過作品真實反映自我的作家,這樣的研究方式或許也能有它代表的意義。但我也深知自己理論最大的缺憾在於沒有資料的證實,如過往五十年女性形象的變遷、或是兩性之間關係的改變,再深入的探討則是還要明白在白色恐怖時期一般女性的經歷與革命黨女性的階層的比較,希望在日後可能接觸更多陳映真與女性的相關議題,相信從角度切入瞭解的陳映真,會更不同。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