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總體心得》
陳映真先生一系列的作品這樣看下來,可以發現陳映真對於社會好像總是有一股敏銳的嗅覺,老是可以挖出一些不被重視的、甚至被掩蓋的,小人物的故事。而陳映真的筆雖然鋒利,但在銳利之餘也並沒有失去他的悲天憫人。同時我也認為陳映真看待歷史並不會落入一成不變的結構中,例如一味地批評那些看似「加害者」的那些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夜霧》中的李清皓。所以可以看到陳映真對待他筆下的人物並非是苛責,而是帶有很深的同情的,陳映真一直是以他的方式來讀歷史、以自己的方式來認識台灣。所以,如果陳映真的小說就這樣打在《忠孝公園》上真的很可惜,好不容易到後來慢慢開始看到客家人露臉,沒看到更深一步的描寫非常遺憾,更不用說還躲在後面的原住民和外籍勞工了,這應該也是陳映真對於這片土地的關懷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吧。而上述陳映真這個人的一些特點當然也是我所希望能多多學習的地方,不只是一針見血的批判能力,也有那種得理而饒人的胸襟(唉唷,這樣好像罵到龍應台了),以及在常人身上時常看不到的慈悲。不過我現在處於血氣方剛的年齡,還不敢很不要臉的說已經觸到了一點陳映真的邊邊,光說簡單做到卻很難,年紀稍微大了可能就可以慢慢體會了吧。
至於作品本身,能說的就太多太多了,當然我自己也還不成熟,不管是理論還是實際經驗都匱乏的要死,不管是課堂上、和同學的討論,或僅僅是從書本中就可以學到不少東西。但是在這裡我覺得個人收穫最特別的,算是一種看待歷史的方法吧。這有點難說,但至少是跳脫了從小到大直線式看待歷史的方式,比較能夠以多個面向看待一個年代,而不是單純的作進步與否,或是非善即惡的二元劃分,雖然這種歷史思維還沒有訓練的很好,但是至少沒有以前那樣魯莽了。還有,陳映真的小說實在很奇妙,小說所描寫的總是不脫晦暗的內容,使人清楚感受到生活中總是被人刻意遺忘的那面,卻又讓人無法因此變得憤世嫉俗;說是內容帶有一點希望吧,又不至於,但總讓人覺得似乎還有路可以走下去,而且有點像是必須走下去。
另外,這堂課就一般標準而言是相當奇怪的,因為這堂課是掛在外語系下,延續之前白樂晴第二天的演講內容,不知道外語系的學生對這堂課是不是也覺得矛盾呢?因為閱讀陳映真(而且還是中文小說)好像對於邁向西方的進程沒有什麼幫助;也許不止學生,「正統」的外語系老師可能也會覺得不以為然吧,不太清楚。清華大學素來以追求「卓越」為目標,不但如此,還自恃人文素養勝過隔壁大學而沾沾自喜。我覺得這樣的想法超級自以為是,清華大學是多了不起的東西可以拿來說嘴。只是覺得,陳映真在他的小說裡從來就沒有描寫那些卓越、成功的人,更多的是那些犧牲在進步、現代、「卓越」下的人們。也許在關懷西方作家筆下那些在戰爭中受苦的孩童前,可以先好好看看自己生長環境的周圍,先認識自己或許更能幫助我們去認識別人,也更能客觀看待自己所處的位置。不過,如果真的那麼想要變成別人的話,也就不用認識自己了吧,大概就是這樣。
老實說,都已經要到最後一堂課了,我對自己還是沒有很滿意的說。為了要寫這篇心得而做了一點小回顧,還是覺得有很多很多很多地方沒有做好,真是令人非常非常不開心。雖然這是最後一篇心得,但實在擠不出什麼感性的文字(可能是因為現在已經是凌晨五點半的關係)。與其說陳映真讓我學到了很多什麼,還不如說陳映真讓我發現根本還有一大堆東西沒學,這點讓人既興奮又無力。所以說總體心得根本寫不太出來,因為根本還不是到總結的時候嘛。
對了,這學期雖然跟文導一樣都是採用分組討論的方式,但是由於人少,而且選課的人大多也是有一定的興趣才來,討論起來也比較快樂有內容,所以這個學期會變的比較少話,那是因為我在學習聆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