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公園》心得
941929 陳思翰
《忠孝公園》跟上兩篇《歸鄉》、《夜霧》都討論到了與一些政治相關的群體,特務與老兵。《忠孝公園》一樣是社會小人物的故事,但這些人在變化劇烈的政治和歷史環境下,有了很不一樣的經歷與心境。我很喜歡這些故事,因為讓我在原本對那段政治和歷史的了解有了更新的視野。
《忠孝公園》主要討論到兩個台灣老人,馬正濤曾在中國東北替日本當特務,再隨國民黨來台灣的外省人;林標是被日本徵召去菲律賓當軍伕的台灣本省人。
在經歷了政治和歷史環境變動下,照成了他們對「忠」與「孝」的認知產生了錯亂。
馬正濤是中國東北人,當時東北被日本佔據,他父親又很親向日本這邊,在父親安排下,學習日文、讀大學。一開始他對「忠」的認知就是混亂不清的,這種環境下,他已經不清楚自己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日本成立滿州國後,進入滿州憲兵隊服務,他幫助日本追補、嚴拷反日的中國人,要忠心於日本天皇。然而當日本戰敗,又很快地隨李漢笙轉向國民黨,突然間,他又變成愛國「地工」。
等東北被共產黨「解放」,他為了保命,竟又反過來幫助共產黨陷害國民黨地下人員。到台灣後,又成為國民黨特務,幫國民黨抓台灣人。我想在他心中自己也無法解釋「忠」的意義,因為他一直隨著環境搖擺,在環境的快速變動下,為了自保,對他來說忠於誰已經沒有那麼重要,或許這才是人真實的一面。可是他卻在國民黨在台灣失去政權後自殺了,我覺得是因為在之前混亂變動的年代,他必須快速轉變認同以求全,但等到在台灣的日子已經十分平和時,反而之前那些不安湧上來,他發現他其實找不到依靠,台灣跟大陸都有他當特務時迫害的人們,連勉勉強強可以依賴的國民黨都失去了政權,我想是這些不安造成了他最後自殺的原因吧。
林標是台灣人,在二戰時被日本徵召成為日本軍伕時,成為日本兵他必須為日本、為天皇效忠,但日本人其實並不把他當日本人看,美國人捉補到他的時候,又把他們當日本人。日本戰敗他沒有欣喜之情,因為他也認可自己是日本兵的一員,但他在幫助華橋逃脫,卻又是同情中國同胞。在之後他參與了爭取日本補償的活動,他也是認知自己曾為日本皇軍效力,也曾是日本國民,但日本又否定他們是日本人。他對「忠」的認知也是十分混亂的,我覺得比起馬正濤,林標其實很單純,可能因為不是知識份子,他對「忠」的認知沒有很強烈,他成為日本兵,他就覺得自己應該是日本人。但實際狀況卻很複雜,讓他十分錯亂。
講完「忠」,接下來是「孝」。李漢笙雖然不是馬正濤的親人,但對他十分盡孝道,李漢笙死後還常來替他整理墳墓。仔細來看,李漢笙雖然對他有提攜之情,但李漢笙卻也是個賣國求榮的漢奸,因為轉向國民黨又搖身一變成愛國之士,這樣的人到底直得盡孝嗎?林標的兒子林欣木其實是個勤奮孝順的人,但他因為事業無成,寧可當流浪漢,也不願回家,能說他不孝嗎?
《忠孝公園》圍繞在忠與孝的問題,在時代劇烈變動下,原本認為是對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對的;原本認為是錯的事情,也未必是錯的。我覺得這些事物的確是可以不用那麼地死板認定,反而應該多去了解事物的背後,才能真正去體會原由。
我很喜歡陳映真敘述這些故事,在我讀過馬正濤與林標他們所經歷的歷史時,像他們這樣的經過是被忽略的,《忠孝公園》讓我又再次去審視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認知,看到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向,這種重新的學習與了解是十分讓人興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