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頁

簡介

活動訊息

會議

講座

IACS

出版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

簽署合作與相關課程

 

 

 

 

 

 

 

 

 

»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09-02-18 陳思翰

 

《忠孝公園》心得

941929  陳思翰


  《忠孝公園》跟上兩篇《歸鄉》、《夜霧》都討論到了與一些政治相關的群體,特務與老兵。《忠孝公園》一樣是社會小人物的故事,但這些人在變化劇烈的政治和歷史環境下,有了很不一樣的經歷與心境。我很喜歡這些故事,因為讓我在原本對那段政治和歷史的了解有了更新的視野。

  《忠孝公園》主要討論到兩個台灣老人,馬正濤曾在中國東北替日本當特務,再隨國民黨來台灣的外省人;林標是被日本徵召去菲律賓當軍伕的台灣本省人。
在經歷了政治和歷史環境變動下,照成了他們對「忠」與「孝」的認知產生了錯亂。
 
  馬正濤是中國東北人,當時東北被日本佔據,他父親又很親向日本這邊,在父親安排下,學習日文、讀大學。一開始他對「忠」的認知就是混亂不清的,這種環境下,他已經不清楚自己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日本成立滿州國後,進入滿州憲兵隊服務,他幫助日本追補、嚴拷反日的中國人,要忠心於日本天皇。然而當日本戰敗,又很快地隨李漢笙轉向國民黨,突然間,他又變成愛國「地工」。
等東北被共產黨「解放」,他為了保命,竟又反過來幫助共產黨陷害國民黨地下人員。到台灣後,又成為國民黨特務,幫國民黨抓台灣人。我想在他心中自己也無法解釋「忠」的意義,因為他一直隨著環境搖擺,在環境的快速變動下,為了自保,對他來說忠於誰已經沒有那麼重要,或許這才是人真實的一面。可是他卻在國民黨在台灣失去政權後自殺了,我覺得是因為在之前混亂變動的年代,他必須快速轉變認同以求全,但等到在台灣的日子已經十分平和時,反而之前那些不安湧上來,他發現他其實找不到依靠,台灣跟大陸都有他當特務時迫害的人們,連勉勉強強可以依賴的國民黨都失去了政權,我想是這些不安造成了他最後自殺的原因吧。

  林標是台灣人,在二戰時被日本徵召成為日本軍伕時,成為日本兵他必須為日本、為天皇效忠,但日本人其實並不把他當日本人看,美國人捉補到他的時候,又把他們當日本人。日本戰敗他沒有欣喜之情,因為他也認可自己是日本兵的一員,但他在幫助華橋逃脫,卻又是同情中國同胞。在之後他參與了爭取日本補償的活動,他也是認知自己曾為日本皇軍效力,也曾是日本國民,但日本又否定他們是日本人。他對「忠」的認知也是十分混亂的,我覺得比起馬正濤,林標其實很單純,可能因為不是知識份子,他對「忠」的認知沒有很強烈,他成為日本兵,他就覺得自己應該是日本人。但實際狀況卻很複雜,讓他十分錯亂。

  講完「忠」,接下來是「孝」。李漢笙雖然不是馬正濤的親人,但對他十分盡孝道,李漢笙死後還常來替他整理墳墓。仔細來看,李漢笙雖然對他有提攜之情,但李漢笙卻也是個賣國求榮的漢奸,因為轉向國民黨又搖身一變成愛國之士,這樣的人到底直得盡孝嗎?林標的兒子林欣木其實是個勤奮孝順的人,但他因為事業無成,寧可當流浪漢,也不願回家,能說他不孝嗎?
 
  《忠孝公園》圍繞在忠與孝的問題,在時代劇烈變動下,原本認為是對的事情,也不一定是對的;原本認為是錯的事情,也未必是錯的。我覺得這些事物的確是可以不用那麼地死板認定,反而應該多去了解事物的背後,才能真正去體會原由。

  我很喜歡陳映真敘述這些故事,在我讀過馬正濤與林標他們所經歷的歷史時,像他們這樣的經過是被忽略的,《忠孝公園》讓我又再次去審視自己對這段歷史的認知,看到同一件事的不同面向,這種重新的學習與了解是十分讓人興奮的。

 
 

《將軍族》心得

941929 陳思翰
  上回老師希望我們在讀小說時,能把自己與故事做聯繫,把自己放進故事裡。我試圖嘗試,但總覺得很困難,我自己的人生經驗不足,沒辦法讓自己完全進入故事裡,只能希望接下來能越來越好。
  《將軍族》是在說一對康樂隊男女的故事。我其實並不太了解康樂隊是什麼,在現在生活中,似乎已經看不到了,但依《將軍族》的故事,還有上網查康樂隊的資訊,我想康樂隊應該是到處演奏的樂團,像喪事、軍中娛樂、夜市等等。從故事中還可以知道,康樂隊的組成份子可能是生活比較困頓、命運顛簸的人,三角臉應該是跟國民黨來台後退伍的老兵;小瘦ㄚ頭是被家裡賣掉,然後逃跑的人。隨著時代的發展,台灣生活越來越好,康樂隊大概也漸漸沒落了吧。
  三角臉與小瘦ㄚ頭之間是一段悽美的愛情,兩人因為不同的命運一起在康樂隊工作相遇相識。我覺得他們在康樂隊這段時間其實彼此是不了解的,雖然因為都經歷顛簸命運遭遇,但兩人都用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對方,三角臉不懂小瘦ㄚ頭被賣的心境;小瘦ㄚ頭不懂三角臉隱藏的情感。最後三角臉給了小瘦ㄚ頭錢離去。
五年的分離後才真的讓彼此了解,他們同樣是乘坐在一隻經歷狂風大浪的船上,無法回頭,也看不見未來,就像三角臉說的;「下一輩子吧,此生此世,彷彿有一股力量把我們推向悲慘、羞恥和破敗…..」。三角臉與小瘦ㄚ頭的死是一個很大的諷刺,他們一生悲慘,只能期待下輩子能重來,死似乎對他們反而是歡喜的,當他們被發現死在田裡時,農夫說:「兩個人躺直挺挺地,規規矩矩,就像兩位大將軍呢!」生時悲慘潦倒,死時卻是莊嚴,真的很諷刺!
  《將軍族》呈現出國民黨遷台後時代的情境,時代的變動讓許多人受到衝擊,因此悲慘潦倒,沒有尊嚴,他們只能期待下輩子能活得有尊嚴。這是時代下的悲劇,我生在這安逸的時代,的確也不能遺忘了過去的哀傷。
 

《歸鄉》心得

941929 陳思翰


《歸鄉》寫作時間是西元1999年,這時我也已經十二歲了,雖然我不是在陳映真一系列小說的時代下成長,但越讀越覺得他所敘說的故事是與自己切身相關,就算現在的我,也還是存在他所訴說的台灣脈絡下。
  
  《歸鄉》是在講台灣國民黨老兵的故事,更深入了討論台灣省籍身份認同的問題。楊斌是個身份十分特殊的人,他是道地的台灣宜蘭人,因為被國民黨騙去當兵,被帶到中國作戰,因此他又成為國民黨的軍人。在國共內戰被俘後,留在中國大陸,經歷了中共的反右、文化大革命,改革開放後才有機會回台灣。因此楊斌有著多重的身份,他的確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卻也是國民黨老兵,也還是
從對岸過來的大陸人。

  他的多重身份卻不被台灣的人們所理解,當他說自己是台灣宜蘭人時,張清、郝先生等人都覺得是個玩笑,所以楊斌還要假裝說自己是河南人。還要等楊斌與老朱敘述往事,他們才稍微相信有台灣國民黨老兵的事。老朱是外省老兵,他算是比較了解台灣國民黨兵的情況,但楊斌還是對他隱瞞了自己就是蘇世坤。

我覺得楊斌對自己身份的刻意隱瞞應該是因為經過了從大陸回台灣親戚對他的態度影響,當他寄信回台灣時,沒有人是相信他真的是那個去中國當兵的林世坤,只有姪子林啟賢幫助他回來。當他知道林忠罵他「外省豬」時,他了解到沒有人會了解他的多重身份,張清、郝先生與老朱他們也硬是認為他是外省老兵,
所以他只好隱瞞自己身份。

  從張清、郝先生、老朱與林忠等人對楊斌的認知可以看到他們都用不同身份區別去了解人,就像故事裡的一段話“從五五年開始,為了政治,人與人忙著劃界限。丈夫和老婆、部屬和長官、同事和同事,都劃界限。”(《歸鄉》p64),張清、郝先生、老朱與林忠他們都用自身經驗與價值觀去區別人與人,還有去了解過去這段歷史,所以他們都無法了解楊斌的多重身份。

   最後楊斌放棄爭奪土地所有權回到大陸,但在他認知中,台灣和大陸都是他的家。我覺得台灣戰後這段歷史因為不同的人、不同身份與不同經驗會有不同的認知,有些人認為閔南語是台灣話,才應該是台灣的國語,但為什麼台灣話不是客家話呢?為什麼不是原住民語呢?過多的區分是沒有意義的,雖然人與人必然會有著差異存在,但那也是因為彼此不夠了解才無法突破認知,以楊斌來說,他因此體認許多身份情況,他更能突破認知差異的狀況。

《歸鄉》裡也可以看到陳映真小說裡常出現的情感斷層,就是當楊斌回到台灣,家裡的人除了林啟賢都很冷漠,新一代了無法了解上一代的歷史情感,這在《趙南棟》等小說也出現過。我覺得因為時代的快速且劇烈的變動,造成這種情感斷層是無可避免的,但陳映真的小說試圖去讓大家去連接這段情感。

  每次讀完陳映真的小說,總是覺得心情沉重,要花時間慢慢沉澱。因為我越讀越覺得小說裡的故事是跟自己無法脫勾的,雖然這些事都已成過去,但我仍然存在這個歷史脈絡下,讓我更覺得自己有著跟過去有種無法切割的責任,所以心情沉重,但還是很高興能因為陳映真看到不一樣的視野。

 

《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心得

949129 陳思翰

  《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我想應該是陳映真在訪問過裡面這些人所的,那小說裡面的人、事、物都應該是真人真事的。我自己是閩南人,但母親是客家人,我從小又在有不少客家人的新竹長大,對我來說,客家人給我感覺是親切的。這篇是關於一群客家人的故事,而且是真實在台灣發生的,讓我更加對這段往事有興趣。

故事是由幾個在五零年代國民黨追補台灣「省工委」或因而被影響後幸存者的回憶,去建構當年這群台灣左傾青年的故事,一段刻意被遺忘的故事。故事中所提到的左傾青年大都是苗栗這一帶貧苦的農村客家人,生活困苦,但因為有些讀過日治時期公學校,或經由其他管道接受知識,都為了能改善農人貧困的生活而加入台灣共產黨,是一群有理想有知識的青年。

裡面的人物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曾梅蘭的二哥徐慶蘭,他早在五零年代已經被補槍斃去世,但慢慢經由還在世的弟弟曾梅蘭與過去「省工委」的同仁敘述,
他的形象越來越清晰,一個認真、勇敢的農村青年,懷抱理想要改革社會,他的努力不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整個農村群眾,犧牲自己的青春來換得更多人的幸福。

  這些在五零年代奮鬥的客家人,讓我感到好奇卻也陌生,因為我印象中的客家人是偏向國民黨這邊的。或許是這段歷史被刻意遺忘,遺忘了這群曾經為理想與生活奮鬥的青年,我覺得他們代表那時代一部分人們的思考,可是無法代表整個台灣,可能其他人們也站在不同角度的思考,所以我才有對客家人認知的差異。
但他們的故事不應該被遺忘的,也不應該被隱藏。

這些青年的熱忱讓我看到一個黨最初對理想的追求都是美好的,但當一個黨漸漸握有權柄卻也開始變質,我想這就是為什麼說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敗吧。

  我覺得陳映真的小說總能帶領我們回到台灣過去的那時代,進入那與我們陌生卻切身的生活,也打破了我們對過去的認知,重新去連接自己對台灣歷史的脈絡,回到過去那時代。《當紅星在七古林山區沉落》就是一段被刻意遺忘的真實故事,陳映真再一次重新去詮釋這段歷史,也表達了他對台灣與中國的思考。
 

《萬商帝君》心得

941929 陳思翰


  《萬商帝君》在文化研究導論已經讀過一次了,這次再讀一次,感受的確不同,我比較了解資本主義、世界主義與故事的時代背景,讀起來比較能掌握各角色。對我來說,《萬商帝君》是陳映真對跨國資本在台灣的影響作更深沉的分析與諷刺。

  裡面的角色我分兩部分討論,一部分是陳家齊與劉福金,另一部分是林德旺與姊姊素香。

陳家齊是外省軍人的第二代,從小接受了愛國思想,為人處事十分嚴謹認真;劉福金為本省人,父親是公務員,劉福金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與黨外人士也有接觸。這兩個人看似明顯的對比,而且在美國公司─台灣莫飛穆國際公司工作上也是彼此充滿敵意的,這樣如此不同且對立的兩個人,卻在故事的最後抱持同樣的想法,彼此認同。

這樣的轉變是因為他們一起接受了布契曼先生的世界管理者的概念,也一起經歷了那場莫飛穆國際會議。布契曼所提的世界主義的概念,成為世界的管理者,對他們是十分有吸引力的。在那場國際會議對他們更是一種震撼,對資本主義的驚嘆,他們發現跨國資本的影響力量很大,而自己也是其中一份子,這種震撼竟然還大於美國與中共建交這件新聞。劉福金是個支持台灣鄉土的人,卻也願意把台灣鄉土拿來當行銷手法。從小在軍人父親的教育中長大的陳家齊,也開始對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冷感,認為民族主義是盲目的。陳家齊與劉福金他們兩個人原本也都是抱持著自己的想法與理念,但經過資本主義的「洗禮」後,改變了原本的想法,接受跨國資本的理念。

原本對立的外省人與本省人,竟然是因為如此而彼此認同,這真的很諷刺!他們已經漸漸失去台灣這概念,對美國資本卻十分崇尚。陳家齊與劉福金算是有身份地位去融入資本主義,但對像林德旺這種人卻是殘害。

林德旺出生農家,家境貧困,姊姊素香還得當乩童賺錢。三專畢業後,他有機會到美國公司─台灣莫飛穆國際公司工作。對他來說,這是「成功」和「出世」的象徵,讓他能離開農村的困苦生活。其實林德旺是個單純的人,沒什麼心機,所以覺得努力就可以成功,卻不知道這其實存在著很多現實,但這「成功」和「出世」的道路成了可怕的欲望,最後他精神錯亂,發瘋了。這「成功」和「出世」的華盛頓大樓,對比著老金與秘書的偷情。林德旺對陳家齊的忠心,對比著陳家齊與劉福金之間的認同轉變。林德旺的單純,對比著資本主義都複雜。我覺得林德旺就是這種跨國資本成功下的犧牲品,現實的複雜傷害了單純的心靈。因此故事裡面出現了像魯迅《狂人日記》般的場景“....每一個人,都互相欺詐,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把人的筋、骨、肉、皮當作豬肉、雞肉吃掉。”、“這懦弱、不敢說出真話的世界” (《萬商帝君》P204)

姊姊素香是農村人的代表,也是林德旺心靈的依靠。素香看清楚了外來的力量造成農村的變動,但仍認為“做田人有做田人的去路”(《萬商帝君》P184)、“花草若離了土….就枯黃了。” (《萬商帝君》P188)。我覺得姊姊素香代表了一種農村的智慧,惜福不貪求,安份守已的生活,雖沒有跨國資本的光鮮亮麗,卻十分單純,更是像林德旺這樣離家工作的人心靈的依靠。

我覺得《萬商帝君》整篇可以深刻的感受一種時代氣氛,資本主義深深影響台灣社會,跨國公司象徵了「成功」和「出世」與人們崇尚美國等等,這時代有像陳家齊與劉福金融入這環境中而轉變的人,也有像林德旺這樣無法適應而發瘋的人。世界主義在其光鮮亮麗外表下,內在卻是可怕的。試圖打破民族主義,用跨國資本同化各地區,讓陳家齊與劉福金對影響國家甚重的美國與中共建交冷感,也犧牲了像林德旺這種在底下努力的人,讓台灣感覺真的像殖民地般受美國影響。我覺得在這時代陳映真寫這樣的文章的確有它的時代意義,讓人們看清楚跨國資本的狀況與對台灣的影響。
 

《雲》心得

941929 陳思翰

  讀完陳映真的《華盛頓大樓》系列,我覺得陳映真的想表達的事物是越來越成熟、也越來越清楚。在《華盛頓大樓》系列中,我覺得《雲》算是比較特別的,比起其他篇,《雲》比較沒有討論那麼多的意象,但卻也更清楚、更真實去讓人去體會故事中的狀況。

  《雲》的故事是透過主角張維傑的回憶與文秀英的日記去描敘了整個在麥迪遜公司新工會抗爭的經過。

張維傑的經驗跟陳映真很像,都是大學畢業後,到中學教過書,然後到美商公司工作。文中有提到,張維傑在還沒上大學時,到小學教書,自願接下「放牛班」教書;還有,在大學畢業教中學時,幫助了學生的啞巴妹妹去讀盲啞學校。從這些事情是可以看出張維傑在還沒去美商公司前,是個有理想、有正義感的青年,但在麥迪遜公司工作到自己出來搞出口兩年,他變成一個成天埋首於工作又必須對外國客戶卑躬屈膝的上班族。

張維傑在麥迪遜公司的這段時間,他其實還是懷抱著理想與熱情的,因為總經理愛森斯坦所給他的「AMERICAN DREAM」,要建立一個自由、開放的跨國公司,讓張維傑也因此努力的去實行這理念,努力去完成成立新工會這項工作。雖然理念很美,卻不是真的,在現實面前不堪一擊。追求利益的公司根本不可能願意建立真正為工人發聲的工會,就連他一直尊敬的總經理愛森斯坦最後也說“對於企業經營者來說,企業的安全與利益,重於人權上的考慮”(《雲》p119),張唯傑在這次的失敗對他那充滿理想的心是很大的打擊,我想這更讓他把自己放逐於現實,逃避自己內心挫敗感。

我覺得這裡呈現出了在資本主義下社會中的情況,在資本主義追求利益下,「人」的價值好似變成了一個個有效率工作的機器,只為利潤而活。但可以看到其實「人」本來並不是如此的,張維傑也是那個自願教放牛班、總是替人找想的人,但在這種資本主義環境下,泯滅了人原有的本性,讓他也不得不沉淪在這逐利的世界。

文秀英是位來自台灣南部的女孩,我覺得陳映真透過她來呈現出工會抗爭過程,還有對比台灣鄉村與資本主義。

文秀英與其他在麥迪遜公司工廠工作的女工一起推動新工會,她們很多人其實也並沒有很懂組織「工會」這回事,但在較有經驗的何春燕帶領下,漸漸也開始有了工人權利的自覺。我覺得最後她們雖然失敗了,但至少她們開始對自身權益自覺,而不是繼續像一台一台機器似工作。

我覺得來以文秀英為代表的南台灣鄉村與在美商公司中的形成強烈對比,由文秀英所描繪的台灣鄉村雖貧困,卻樂天知命,而美商公司外表光鮮亮麗,其實卻爾虞我詐、蠻橫不講理。文秀英雖然在麥迪遜公司中壢場工作,卻總是想念南台灣的家。

故事最後,文秀英雖經歷工會失敗,但卻願意繼續寫作,她要把她們這種人的心情寫出來;而張維傑在看了文秀英的日記後,重新找回他那已枯萎的心。雖然工會是挫敗的,但他們最後都是正視自我的,擺脫那逐利的世界。

讀完《雲》,讓我想到我曾經在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掙扎,我喜歡文科,但理科對未來找工作上是比較有幫助的。最後我還是選擇自己所喜歡的文科,但心理難免還是有疑惑。但我覺得我開始找到答案,我不必為了有更穩定的工作而選擇理科,因為選擇文科才能真正正視自己,而不是成為一個為工作而工作機器。當有人為我說:「你學這些要幹嘛?」時,我會跟他說:「學這些東西我才能真正的面對自己。」。
 

《夜行貨車》心得

941929 陳思翰

  《夜行貨車》是在陳映真1975年出獄後所寫的,也是華盛頓大樓系列的第一篇,這時他已經在外商公司工作。就我看他華盛頓大樓這幾篇,我覺得還是很「陳映真」的,在《唐倩的喜劇》後的明白針砭風格,我覺得出獄後的華盛頓系列用更完整的劇情鋪陳,沒那麼多的修飾,但又回到台灣社會內部討論。

  《夜行貨車》讓我看到一個我因為不太清楚卻也一直想深入了解的問題,就是在《獵人之死》老師所提到的台灣父權的問題,而我在《夜行貨車》也看到了這個問題,而且說得更清楚。《夜行貨車》我所看到有四位台灣男性,林榮平、詹奕宏、詹奕宏的父親與劉小玲的父親。

林榮平跟《第一件差事》的胡心保有點相像,都是有美滿家庭、有穩定的工作,而且都有情婦。他們雖然都有不錯的生活環境,感覺都找不到自我,都有情婦想逃離這種迷茫,但胡心保選擇死亡,林榮平不願放手他的家庭與地位,而且也寧願被美商上司屈辱,忍氣吞聲,就像最後詹奕宏對他說“你,我不知道。我,可是再也不要龜龜瑣瑣地過日子了”(《夜行貨車》p183)。我覺得林榮平代表了台灣部分男性,雖然開始有了美滿家庭與穩定的工作,這是他們僅有的尊嚴,他們不願失去,但其實他們仍然是迷惘的,他們只能忍氣吞聲的跟著大環境走。
  
  詹奕宏的父親是台灣本省人,經歷日據時代然後到台灣光復的台灣人,而詹奕宏則是本省人光復後的第二代。詹奕宏的父親在光復過後,剛中學畢業不久,我想也應該是個熱血有志青年,但文中提到在一場動亂中,受到牽連,之後就開始縱慾醉酒。那場動亂應該是228事件,228對台灣人的影響可是從詹奕宏的父親看出,是對台灣人尊嚴的傷害。第二代的詹奕宏受父親影響,對外省人也是心有顧忌的,但也是一種自悲感,“詹奕宏說:「你看看這些台灣人,一個個,不是癲,就是憨。」、「你以為,我,也是電視裡的,那種,又癲又憨的人嗎?」”(《夜行貨車》p163、165),就是這種自悲感,讓他與劉小玲一直有隔閡。這裡清楚的描述台灣光復本省與外省情結。

  詹奕宏與他父親是本省代表,那劉小玲他父親就是標準的外省代表。劉小玲原本是個殺人不眨眼的軍人,但到台灣後卻變成一個什麼事都不理的閒人,被自己妻子汙辱與背叛也不在意。在中國大陸失敗遷台對外省男子來說,對尊嚴是個很重的傷害,讓他寧可自我放逐。

  我覺得從這些人可以看到除了本省與外省的糾葛,還可以看見台灣父權的衰微。這四個男人都因為不同情況存在著自悲感,都與台灣那時代環境有關。本省人受外省人壓迫,打壓了他們的自尊心;外省人也因為敗戰遷台而失落。台灣在種種環境變因下,原本應該是父權興盛的社會,變成父權衰微,台灣男人不管本省外省都存在著自悲感,因而選擇逃避。

  除了上敘對父權衰微的自悲感,台灣對美國也存在著一種自悲。美國對台灣是個強大的形象,台灣需要美國幫助,卻也被掌控著。台灣就像林榮平這樣,對美國上司心有不滿,又不敢反抗。這故事的結局是詹奕宏終於忍不住不滿,起身向美國上司抗議,並帶劉小玲回鄉下。我很喜歡這個結局,我覺得這代表了幾個意義,詹奕宏突破自悲起身反抗,這篇寫作時間正好是中美斷交之際,代表台灣要逃離美國掌控出來;詹奕宏帶著劉小玲回鄉下,我覺得是本省、外省情結終究該消弭,最後回歸台灣本土。

我之前蠻好奇台灣父權衰微的說法,因為對我來說是第一次聽到,而且我自己也是台灣男性。《夜行貨車》讓我更清楚看到那時代人們的經歷,更解釋了我心中對父權的不解。我看到陳映真小說裡的台灣女性,很多都是獨立有想法的,像劉小玲與《某一個日午》的彩蓮等等,這是因為相對台灣父權衰微而產生的嗎?我還不是很清楚,希望之後繼續看能得到答案。

 


《某一個日午》心得

941929 陳思翰

陳映真的作品從一開始的《麵攤》到《唐倩的喜劇》,風格從隱晦變得越來越清晰,更明白的指出現實問題,到了《某一個日午》與《纍纍》更是如此。《某一個日午》與《纍纍》寫作時間分別是1966年、1967年,而陳映真在1968年被補入獄,雖然這兩篇是他在獄中時,朋友替他化名發表,但可以知道陳映真是因為文章內容越來越明白針對現況而被補。

《某一個日午》與《纍纍》這兩篇都是跟從大陸來台的外省人有關,而且都任軍職。《某一個日午》的房處長應該是隨國民政府遷台的書記官,並且帶著自己的兒子。從文中敘述可知,房處長年輕時,應該也是個追求自由、新文化的輕年,但後來成為政府官員,那種年輕、自由、改革的熱情已經隨著時間與現實慢慢死去。來台灣後,雖然安逸,卻也十分茫然,回不了過去,也看不見未來的。處長的兒子與他年輕時一樣,是個追求自由、真理的青年,但他發現現實的情況並無法實現理想,到最後可能就和他父親一樣,沉淪在這腐敗的現實裡,所以他寧可選擇死亡,我想這應該就是他的死因。

最後那女子的出現,女子與處長的互動,可以用來了解處長。兒子的死去並沒有留下訊息給父親,只是跟那女子說,需要錢把信寄給他父親。我覺得這封信是對房處長內心的最後考驗,考驗他的心是否已經完全沉淪腐敗。女子需要錢拿掉孩子,但也還是很捨不得,最後還是放棄錢,這或許是兒子所形容那女子凡俗中對生命的執著。但是,父親對女子的態度卻已經證明他的心已死,無法挽救,他始終無法了解自己的兒子,還是繼續沉淪於這安逸腐敗的現實裡。

我覺得這篇其實暗諷了國民黨遷台後的狀況,國民黨安逸的躲在台灣,安慰自己要反攻大陸,又不肯改變現狀,實行變革,整個台灣的現況只是被國民黨所建構出的幻象,不願意面對真實的人就是像房處長這樣茫然的沉淪,願意面對真實的人可能就像兒子選擇死亡。

《某一個日午》比起之前的小說更加的明顯批評現況與政府,但也真實的表達了經歷國民黨遷台後這種環境改變下的人們心境變化,充滿了矛盾與茫然,無法真實的面對自己。
 

《唐倩的喜劇》之《一綠色之候鳥》心得


941929 陳思翰
開始讀《唐倩的喜劇》這是本小說集時,給我的感覺是與《我的弟弟康雄》不同的,《唐倩的喜劇》裡的小說(就我讀的這禮拜的幾篇)劇情鋪陳更加簡單,沒有特別的起伏,需要多讀幾遍思考。但這些小說都仍存在著一個相同的議題,就是「死亡」。
  《一綠色之候鳥》對我來說,真的是一篇很難了解的小說,我只能試圖去猜測陳映真這篇的意念。
  主角、趙公與季公同樣都在大學裡教書,都有過妻子,但與妻子都無法白頭到老。他們三個也都是憂鬱的,但在學問上、情感上與生活上都是缺乏熱情的,
就像趙公說的:「…,像在逐漸乾涸的池塘的魚們,雖還熱烈地鼓著腮,卻是一刻刻靠近死亡與腐朽。
故事一開始就提到了「眷屬區」,主角與妻子一起住在眷屬區中,我猜測「眷屬區」可能是台灣的眷村,因為季公說著一口京腔,而且他們到季公家時,妻子說:「季太太太好了,我們一定是好朋友,這樣我在眷屬區便不寂寞了。」,所以我想這篇應該也是跟省級情結有關。
關於綠色候鳥,我覺得綠色候鳥其實是暗喻他們三個人,就像走失的候鳥,他們以外省人的身份來到台灣,雖然娶妻定居,但心其實一直是安定不下的,所以他們都帶有憂鬱且缺乏熱情的特質。主角與趙公的情感上是流離的,他們找不到安定的力量。季公雖一心想安定下來,但卻碰到了阻礙。因為他們像的候鳥,居無定所,一個環境待了一陣可能就要遷移。
  我覺得這篇我仍然無法清楚的掌握,只能一點一點去推敲,希望在討論後,我能有進一步的了解與收穫。
 

期末心得與期末報告簡敘

941929 陳思翰


  這學期一開始選這門課沒有想很多,只是覺得這門是文化學程的課,還有之前文化研究導論讀到陳映真的小說,覺得很不錯,但我沒想到這門課下來,我得到了更多。
  
  我從小喜歡讀歷史,尤其是中國史,因為中國的歷史是那麼的久長與宏大,歷史中的人物與場景也是那麼令人響往。但相較於所讀到的台灣史,反而覺得乏味單調,雖然自己是台灣人,卻找不到自己與過去這段歷史的連繫。到了我上大學後,雖然確定了自己想繼續往歷史研究的方向,但卻沒有一個強大的研究動力吸引著我,讓我仍感到茫然無措。

但在看完了陳映真的小說卻開始改觀。我記得這堂課剛開始讀陳映真的小說時,我原本是有興趣在陳映真的生平與他的寫作風格,但慢慢把他小說讀完的同時,我卻覺得在他筆下那「後街」的、真實的、感情真摰的台灣戰後社會才是真正震撼我與吸引我的地方。因為我越讀越覺得雖然這些事都已成往事,但小說裡的故事是跟自己無法脫勾的,我是有責任知道這些往事的,我自己仍然是與戰後的台灣社會存在在同一個歷史脈絡中,感覺是有條不清楚、卻又緊密相連的線,把我與那過去的台灣社會連接起來。我也慢慢的從中找到了對台灣的認同感,雖然大家都說陳映真是個統派的作家,但在他文章中我卻發現他對台灣的感情是那麼的濃厚,讀完他的小說,我不是嚮往原本自己所崇尚的中國,而是找到了自己與台灣的情感與責任。

因此使我想更進一步去研究這段台灣的歷史,因為我過去所讀的台灣歷史太過模糊,視角也太過單一,我覺得第三世界的台灣是存在著很多有趣的問題值得探討(我覺得台灣是第三世界),是個材料豐富的寶庫,而且我更有這情感與責任去了解過往的人事物。

  謝謝老師帶我們讀陳映真的小說,我覺得更加擴張了我的視野,讓我看到不一樣的世界。

  陳映真的小說裡,有著台灣社會各個面向的議題可以討論,在期末報告中,我想更進一步討論的是陳映真小說中常提到的台灣社會代與代之間的情感和記憶斷層。因為在時代的快速變動下,經歷過二戰的一代與在國民黨遷台後的台灣出生的下一代,擁有著不同的情感與記憶,小說中很多篇都有提及,尤其是《趙南棟》。因此我想寫的報告主題就是「由《趙南棟》看陳映真小說中的戰後台灣情感與記憶斷層」,由《趙南棟》去討論這種現象的時空背景與問題,再經由比較其他陳映真小說的狀況,最後探討原因。我覺得討論這個問題對我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因為我自己所處的時空也已經遠離台灣戰後的狀況,我自己也很像趙南棟這樣無法了解上一代的情感與記憶,所以我想藉由進一步討論這個現象,找出這狀況的時代背景與原因,幫助自己重新去連接上一代的記憶與情感的斷層,找回與過去那段歷史的關係。


 

《唐倩的喜劇》心得

941929 陳思翰

  我覺得《唐倩的喜劇》是陳映真從《麵攤》之後,風格變化最明顯的一篇。在之前,比較多寫社會低階層人們的經驗,常用隱晦的方法描寫,字句也修飾漂亮;但接下來的文章漸漸開始有不同,《唐倩的喜劇》是對知識份子的諷刺與反省。

  在整篇故事中,曾有六個男性出現在唐倩的愛情之中,包括高中時的公民老師、寫詩的于舟、「存在主義」的胖子老莫、「新實證主義」的羅仲其、留美的H.D周與最後的軍火公司物理學博士。出現的每一個男性的深深的影響著唐倩,他們都是知識份子,他們的「知識」帶動著唐倩思想與生活的轉變。公民老師影響她成為愛國反共的學生,于舟帶領他接觸文學,後來跟胖子老莫走向「存在主義」跟羅仲其走向「新實證主義」,H.D周讓她學會當個世界公民,並帶她去美國;最後跟軍火公司物理學博士結婚。

  故事一直強調唐倩是個聰慧的人,但她總是因身邊的男人而使自己轉變,她沒有想過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這讓我懷疑陳映真形容她聰慧的意思,一個如此容易受人影響、帶動生活的人真的是聰慧嗎?這或許是個諷刺,諷刺知識的轉變易受影響波動。故事裡的讀書界也十分可笑,讀書界也一樣隨唐倩的轉變波動,流行存在主義一致為存在主義喝采;新實證主義風行,又倒向新實證主義,讀書界竟是如此隨波逐流。從唐倩與讀書界可以看出,他們缺乏主體性,所以他們不知道自己該往哪一個方向,只能隨波逐流。我覺得更進一步來看,唐倩其實代表了台灣知識界的轉變(「唐」可能用意象徵中華民國),從國民政府遷台後的反共文學,經過存在主義、新實證主義,最後走向崇尚美國的道路,因此更加沒有自己的主體性。

  “知識份子的性生活裡的那種令人恐怖與焦躁不安的非人化的性質,無不是由於在在他們的心靈的某一種無能和去勢的懼怖感所產生的。”(《唐倩的喜劇》P155)這是唐倩對胖子老莫、羅仲其與H.D周最後的感想。他們這些知識份子最後所形成他們的思想都是經過生活經驗,胖子老莫在年輕時,戀愛失敗的挫折;羅仲其的父母被批鬥;H.D周住在美國的經驗。他們用生活經驗推向知識,但其實都帶有著逃避的意味,胖子老莫因戀情被反對而反神;羅仲其逃逸現實走邏輯實證,H.D周因貧窮而崇拜美國生活。他們用知識去逃避面對自己,我覺得他們未必真的了解知識的本質,所以他們的心靈有某一種無能和去勢的懼怖感。唐倩對他們的情感常建築在崇拜上,這也正好滿足了他們內心的缺陷,但這並非真正的愛情,只是滿足他們的逃避。因此知識份子越是逃避,越是找不到自己的主體性,找不到自己想要的方向。

  《唐倩的喜劇》雖然是對知識份子的反省,但也反映出台灣知識份子的流離感,因而容易被帶動影響。我覺得知識份子應是社會中客觀得觀察者,把自己真正的感覺與觀察表達出來,不應受什麼派別思想的區分與新潮流的影響,這不會失去了主體性,對知識也才能更深的體現。

 

從《趙南棟》看陳映真小說中台灣戰後代與代之間的情感斷層

941929
陳思翰


一、前言

陳映真的小說都是以台灣戰後為時空背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對日抗戰結束,緊接而來的卻是國共內戰,後來因為國民黨戰敗,大批的中國人隨國民黨遷到台灣來,也因而形成了共產黨大陸與國民黨台灣的分立。因為在這時代環境的快速劇變下,經歷過二戰的一代與在國民黨遷台後的台灣出生的下一代,因為擁有著不同的情感與記憶,而造成代與代之間的彼此不能了解,而我也把這種狀況稱之為「情感斷層」。這是在陳映真的小說中常常會出現的狀況,尤其我覺得在《趙南棟》裡面又有更清楚的討論,所以我以《趙南棟》為起點,再配合陳映真其他小說,去討論台灣「情感斷層」的問題。藉由進一步討論這個現象,找出這狀況的時代背景與原因,幫助自己重新去連接跟上一代的記憶與情感的斷層,找回與過去那段歷史的關係。

二、《趙南棟》裡的情感斷層

  在陳映真的小說裡,情感斷層的狀況算是蠻常出現,而在《趙南棟》更是清楚的去討論這個問題。在《趙南棟》裡,趙慶雲是個曾在中國對日抗戰時滿懷愛國思想的知識份子,後來跟隨國民黨從中國大陸遷台。像在《趙南棟》裡,趙慶雲說的“「那是日本人年年進逼的歷史啊。我們生活在那歷史裡吧,滿腦子,只知道搞抗日,搞愛國主義。我們這一輩子,一生的核心,就只是這。」”(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20)。趙慶雲來到台灣後,因為妻子宋蓉萱跟共產黨有關係,所以被牽連,從1950年入獄一直到1975年因為蔣中正過世而特赦才出獄。入獄的25年,他與社會隔離,也與自己的兩個兒子分離。

相較於趙慶雲是活在這樣的時空脈絡下,而他的兩個兒子是很不一樣,他們所成長的戰後台灣已經與趙慶雲情感上的那時代遠離,他們的生活也面臨不同的時代狀況。大兒子趙爾平在離開撫養他們兄弟的林榮醫生後,到小學教書,後來靠著優異的英文進入外商藥場工作。趙爾平所成長的環境,已經進入工商業社會,台灣有許多外資進入。
當趙慶雲被特赦出獄後,他的情感與記憶仍留在過去的時代,“「一九五零年離開的台北,和一九七五年回來的台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台北。」”(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10)。就也像趙慶雲自己所形容,如同日本蒲島太郎的故事,到海龍宮一趟,回來發現自己眉鬚皆白,人事已非。情感上已經與時代有落差,因此當趙爾平問起趙慶雲過去往事,他總是不說,“「其實不是我不說。整個世界,全變了。說那些過去的事,有誰聽,有幾個人聽得懂哩?」”(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10)。面對一個全新的社會,對於趙慶雲他自己就像他說的,“「關了將近三十年,回到社會上來,我想起了那一台戲。真像呢。這個社會,早已沒有我們這個角色,沒有我們的台辭,」”(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18)。趙爾平難以了解趙慶雲過去那時代的情感,但同樣地,趙慶雲也無法了解趙爾平在新時代的環境。趙爾平在學生時代時,受到了在獄中父親的家書激勵,還是個以「立業濟世,答恩報德」為目標的青年。家書算是趙爾平與獄中父親的唯一互動。但在時代環境的影響,趙爾平進入外商公司,小說裡這樣形容他:“就這樣,趙爾平步步為營地,滑進了一個富裕、貪嗜、腐敗的世界。他對金錢、居所、器用、服飾和各種財貨的嗜慾,像一個活物一樣寄住在他的心中,不斷地肥大。”(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56)。因此趙爾平從一個因年少家破而砥礪自己的意志與品德的青年,變成一個貪而取茍得、營私逐利的人。當趙慶雲出獄後,在他們父子談話中,對「中國」認知也產生差異,“趙爾平才發現,當父親說著「中國」,大陸與台灣總是不分家的。可繼而一想,在理論上,大陸和台灣,是不分家的。他這才感覺到,很多的場合,當人們說「中國」,不知不覺之中,其實指的是台灣。”(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63)。他們父子隨著時代環境變化,產生彼此難以了解的斷層。

比起趙慶雲與大兒子趙爾平的關係,趙慶雲與小兒子趙南棟更是疏離。趙爾平小時候還見過父親,之後又一直有與趙慶雲通家書,但趙男棟是母親宋蓉萱在獄所生,後來被帶出跟趙爾平一起讓林榮夫婦撫養,家書也只限於是趙慶雲與趙爾平的互動。因此趙南棟從小到大都沒見過父親趙慶雲,也幾乎與父親沒有任何互動。因此在小說中形容當趙慶雲被特赦出獄後,趙爾平打電話通知趙南棟時是這樣:“「爸回來了。」他說,他的握住電話機的手,輕微地顫抖,「爸爸,他回來了。」「喔。」弟弟說。”(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59)。趙爾平對於父親的出獄是充滿悸動的,但趙南棟並沒有特別的感覺。而趙南棟的生活更是曾經身在那愛國抗日時代的趙慶雲所無法理解。趙南棟長得俊美,小說中這樣形容:“…,弟弟的出現,總會吸引不同年齡的婦女的眼光。黏在他身邊的女孩,容貌、身份、年齡、省籍’總是不斷的地變換”(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48)、“…,舉凡一旦得手的,不論是人和物品,他總是很快地,不由自己地喪失熱情。…”(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48)。趙南棟輟學、吸毒、身邊的女人一個換一個並且依靠喜歡他的女性生活。趙爾平不得以還一直在給父親的家書中隱瞞弟弟的真實狀況,怕讓父親知道,而趙慶雲還在回他們的家書中總是說:“青年要有從民族和國家的出路去思考個人出路的認識”(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48)、或是“勉勵他們要做一個「正直、剛健,蔚為民族所用的兒女」。”(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54)。從這可以看出趙慶運對他兩個兒子的期待跟真實的他們有很大的落差。當出獄的趙慶雲見到趙南棟時,開始敘說著抗日、逃難的日子,而趙南棟當下的感覺是:“「我覺得心慌。爸爸那種人,知道我過的生活,一定生氣。」”(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p166)。而當趙爾平把弟弟的真實狀況告訴趙慶雲後,趙慶雲是沉默且憂鬱地嘆息。趙南棟不敢面對父親,趙慶雲對兒子也是嘆息以對。

雖然說趙爾平與趙南棟比較親近,而趙爾平也算是趙南棟與趙慶雲連結的唯一的橋樑,但其實趙爾平對他弟弟仍然不是十分了解。趙爾平從小就有著要揮復趙家的責任感,而趙南棟並沒有。趙爾平忙於自己的工作,也不能了解趙南棟輟學、吸毒和跟女人的關係。當趙爾平為了找趙南棟去見病危的父親,與莫葳的對談算是他真正去認識自己弟弟的生活。因此就算趙慶雲與兒子有斷層,趙爾平與弟弟也不一定互相了解。

從《趙南棟》可以看到「情感斷層」的狀況在台灣的時空脈絡,因為國民黨遷台,因此台灣存在著像趙慶雲這樣的外省人;也有像趙爾平這樣因進入外商公司而迷失於慾望的深淵;還有像趙南棟這樣對國家、民族不關心、只在乎自己的個人生活的年輕人,這些人都存在在台灣歷史脈絡裡,而也很有可能是有血源關係,但卻彼此無法了解。因為在時代環境的快速劇變下,他們父子的像處在不同時空,雖然是親生父子關係,但彼此的情感是存在斷層的,而這些都是存在在台灣歷史脈絡裡,沒有什麼對與錯,是時代下所造成的狀況。

三、陳映真其他小說中的「情感斷層」

    「情感斷層」在陳映真其他小說也有討論。在《歸鄉》裡,楊斌是台灣宜蘭人,因為國民黨的徵兵傳單中應諾從軍後,家中子弟不會再被徵召,而且給家裡錢,所以去當國民黨軍人,被帶到中國與共產黨作戰。後來因為被共產黨抓去,所以一直待在中國大陸,當共產黨改革開放後,他有機會回台灣,但親人除了姪兒林啟賢其他人對他都很冷漠,另一姪兒林忠還罵他「外省豬」,並侵奪他的田地。當年他是為了家庭而捨身從軍,等他回家後,家人卻忘了他,不承認他,新的一代了已經無法了解上一代的歷史情感。

    還有在《忠孝公園》裡,林標與孫女林月枝的關係也存在著「情感斷層」。林標在二戰時被日本徵召成為日本軍伕,為日本到菲律賓作戰。等到日本戰敗後,他在台灣要向日本尋求補償,卻因為日本不承認他是日本人而被拒。而在《忠孝公園》最後一段,林標在面對孫女林月枝的日本朋友把他對日本的委屈吐出:“「打仗的時候,你們要我們以『天皇之赤子』去送死」、「現在你們又說,我們不是日本人,不給錢…我問你,我,到底是誰?我是誰啊」”(陳映真小說集6《忠孝公園》p228),但林標對日本的情感林月枝並不明白,對於林月枝而言,林標是在鬧酒瘋,老癡了。

    從上面兩個例子可以看到,在時代環境劇變的台灣,存在著經歷不同時代狀況的人,楊斌是留在大陸的台灣國民黨老兵;林標是幫日本到過菲律賓作戰的軍伕。他們跟趙慶雲一樣,還存有對過去的情感與記憶,但都無法讓新的一代理解,因為台灣又歷經環境的變化,新一代又有新的時代狀況。

四、結論

    而「情感斷層」是因為時代環境的變化所產生的人與人情感上得落差,人們其實都是被大時代的潮流帶動,被時代狀況影響著。台灣在二戰戰前與戰後時代快速劇變,因此有像趙慶雲、楊斌與林標這種擁有二戰經歷的上一代,他們所擁有的情感也是新一代所無法參加的,而新一代又必須面對時代的新環境,因此像這種種新一代了無法了解上一代的歷史情感,是可以體會的。可是,歷史是用來認識自己,我們若無法了解過去的時代,我們怎能夠了解現在自己所處的時代環境呢?新的一代與上一代雖面對不同時代狀況,但都處於同一個歷史脈絡裡,我們若要了解自身的環境,就必須從過去的歷史脈絡找尋,連結那斷層的情感,去體會上一代人所身處的時代環境,體會他們的情感與記憶,才可以清楚時代的變動狀況,讓代與代彼此了解,突破情感的斷層。

五、參考書目

陳映真小說集5《鈴鐺花》之《趙南棟》。
陳映真小說集6《忠孝公園》之《歸鄉》、《忠孝公園》。

 

 


 

 
   

研究室成員

所在位置

研究室的相本

新竹飲食文化計畫

會議與學術活動相本

會議海報

2016

2015

2014

2012-2013

2010-2011

2008-2009

“萬隆•第三世界六十年”系列論壇

2014 IACSS Summer School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吳耀忠》畫展與系列座談

冷戰的歷史文化——東亞批判刊物會議

東亞脈絡下的釣魚台:保釣精神的繼承與轉化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蔡翔

2011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池上善彥

2012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戴錦華

2012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王曉明

2013歷史、思想與文化高等講座:洪子誠

2013台聯大文化研究國際中心年度講座|Partha Chatterjee教授:Empire and Nation/帝國與國族

2013思想、歷史與文化高等講座Madhava Prasad教授

2014 亞洲現代思想計畫年度講座—Ashis NANDY

Issues

相關學術活動

Inter-Asia.Org

IACS出版書系

專書

期刊

推薦出版品

出版相關座談會錄影影片

「重訪後街:以陳映真為線索的1960年代系列論壇錄影影片

左翼文獻資料庫

陳映真文獻資料庫

錢理群文獻資料庫

會議與座談錄影影片

戰後左翼口述計畫系列:以陳映真為線索

亞際書院

西天中土

陳映真的思想與文學

2011文化研究導論

魯迅:亞洲思想資源

連結機構

2010文化研究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