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知識狀況:2007亞洲華人文化論壇
Conditions of Knowledge :The Cultural
Forum for Chinese in Asia, 2007
台社論壇—08
編 者:陳光興‧蘇淑冠
執行編輯:蘇淑冠 封面設計:黃瑪琍
出 版: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
發 行:唐山出版社 定 價:350元
出版日期:2007年12月
ISBN 978-986-81198-5-7
|
〈二○○七年亞洲華人文化論壇〉於台北舉行。在全球化的趨勢下華語世界面臨新的文化轉折,在區域化已經成為無法抗拒的同時,華文世界的統合與互動也成為關鍵的一環。然而,至今華文地區不同的批判性文化圈之間卻是相當缺乏相互的理解,對於彼此所處的知識狀態沒有認知,要能夠相互合作目前是相當困難的。
本論壇是第三次舉辦,將討論焦點擺在「當前知識狀況」,試圖面對台、港、大陸、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韓國、日本等地所浮現的問題與困難,希望在逐步深化的互動中,相互支援,以能夠突破既有的困境。
序 言
陳 光 興
二○○七年一月九日、十日在清華大學台北辦事處月涵堂所舉辦的亞洲華人文化論壇,是繼二○○○年「亞洲城市中華人的文化生產」與二○○五年「第三世界的批判連帶」之後第三次的聚會。組織會議的動力與以往相同,我們希望持續在華文世界的批判圈能夠有個互動的機會,透過對於各地狀況差異的理解與認識來反思我們的真實處境。近年來,不同地區的華文知識圈也起了些變化,隨著中國大陸經濟的崛起,大陸(主要是北京與上海)慢慢成為各地雙邊互動的聚集點,但是批判圈多邊交流的共同平台並沒有隨之形成與擴散;然而大情勢的快速變化又加深了相互理解的必要性,在這樣持續存在的張力下,我們推動了這次的論壇。與以往不同的是,除了邀請新加坡、馬來西亞、香港、北京、上海等華文地區的朋友外,這次也邀請了來自首爾與東京使用漢語的朋友來到台北,進行了兩天的對話,這本集合呈現了這兩天整體活動的風貌。
為了能夠進一步深化過去兩次初步的互動,我們以「當前知識狀況」為二○○七亞洲華人文化論壇的討論框架,所謂的知識狀況所指稱的是,對於制約知識生產當下的廣泛政治與社會情勢的一些觀察,知識生產也無法脫離社會脈絡與生活處境。我們所請來參與論壇的朋友們都實際參與在社會變動過程之中,並且很多都在思想界起著積極的介入作用。簡單的說,知識狀況指的是有機的知識生產,是面對社會與政治現實的。
第一場「華文地區當前知識狀況」,我們請來的與談人都是在自身語境的思想界中有著長期影響力的有機知識份子。他們從寬廣的視角對於具體的問題提出了他們的分析。由於知識與思想無法脫離生產與流通的結構,接下來的兩場分別集中在出版社、通路,以及位處第一線的人文書店經營者與資深編輯的角度上。第二場「人文思想出版界如何看待當前的知識狀況」的設計聚焦在各地人文思想的出版界,找來一些資深編輯的朋友們,無論是以宏觀趨勢或者近身觀察,談談自身所處地區出版結構的轉變,甚至是各地生產出的知識如何可以彼此進入、看見與交流,一則希望能夠促成出版界的朋友彼此之間產生互動,一則能夠從他們的視角出發開展當前的一個知識狀況出了一些什麼樣的問題、以及回應市場、國家機器等、新的出版情勢對「知識生產」的實際面上帶來些什麼樣的可能性。接著第三場為「從人文出版界的行銷看知識狀況的轉變」,其實算是一個有趣的實驗,我們請來了一些朋友,包含香港的進一步書局、新加坡草根書店、台灣的唐山書局等等,她/他們自己也都很辛苦的在經營人文書店,從這樣的位置出發所看到的知識狀況是極為真實又尖銳的,甚之關乎當地整體知識界的存活問題。
第二天會議三場主題皆為「知識狀況與學術生產」,主要以學術圈參與社會活動或是對現實關切的朋友們,特別是學術生產系統裡年輕的學者們為基礎構成各場次,從學術裡頭個別領域或者是科系的一些細部的知識狀況、知識累積的困難或知識生產在學院、市場與國家政策裡頭如何受到限制等開展討論跟分析,我們希望能夠打開一個空間,不只是在專業的學術內部的一些對話。
作為會議的組織者,我們認為兩天的對話是極為豐富的,雖然時間極為匆促,但是各地朋友們的坦承與熱情,克服了因為相互不夠熟悉所帶來溝通上的障礙,特別是在相互學習中,我們似乎再次找回在各自存活語境中已經喪失或是不再能夠感受的共同連帶。我們相信這樣相濡以沫的短促交會不會隨著論壇的結束而結束,在大家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慢慢的沈澱、反芻中,能夠激活繼續前進的動力。
本書收集、整理、彙編的文字大都來自這兩天的論壇,除此之外,我們也加入了部份的文章,包括受邀本次論壇但是最後無法與會的朋友,以及二○○六年九月初在北京召開的「華文地區以及韓國及日本的知識狀況」內部討論會其中的相關文字。
感謝文建會(特別是前主委邱坤良教授、徐宜君小姐),台北市文化局(特別是前局長廖咸浩、李麗珠科長、郭佩瑜小姐、蘇誌盟先生),以及誠品書局的支持與幫忙,感謝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社、文化研究學會(特別是前任秘書長陳惠敏)的相挺。感謝世新大學台灣社會研究國際中心贊助部分出版費用以及蔡志杰先生在出版聯繫事務上的幫忙。感謝清大亞太/文化研究室同仁(劉雅芳、鄭聖勳、蔡孟哲、劉純瑀與蘇淑冠)以及陳筱茵再次的全力投入,也感謝黃瑪琍一直熱情幫忙美術設計,使得本書封面得以成形,特別感謝本書的共同編輯蘇淑冠,從論壇的籌備、發生,到會後的整理、催稿、校訂,都由她一手完成,沒有她的堅持,本書沒法與讀者見面。